聚焦糖尿病离年轻人有多远
2023/12/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李诗妍陈凯风
见习记者
来源于受访者
图片
陈夏婷王教仁
编辑
早上六点半,大三学生李杰的闹钟准时响起,他摸黑打开台灯,拿出采血笔,朝指尖轻轻一点,取出一张试纸,插入血糖仪之后蘸上一点血液,血糖指数就会很快显示在血糖仪上。“早上的空腹血糖一般在5.6到6.2(mmol/L)之间,我一直控制得比较好。”
为避免在公共场合拿出针管而遭受别人异样的目光,出发去食堂前,李杰都会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同时,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或针头变钝后难以插入皮肤,李杰使用的针头每注射6次就得更换1个。从13岁确诊糖尿病到如今的7个年头里,李杰已使用了超过个针头。
在大众的认知里,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病,因此,许多年轻人对糖尿病并不重视。为了加强人们对于糖尿病知识的了解,今年11月14日“糖尿病日”主题被定为“教育保护明天”。
当糖尿病来“敲门”
年,刚上初二的李杰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患上糖尿病。
桂林市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治医师莫剑峰告诉记者,与许多疾病不同,糖尿病在发病初期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很多患者难以察觉。
那一年,李杰的身高一米七,体型适中,他看起来与同学们无异。直到确诊的前一周,李杰的饮水量骤升,容量为毫升的矿泉水,他一天会喝八瓶,而且在吃饭期间特别想吃咸甜的食物。
李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们,李杰患上了1型糖尿病。这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94.1%的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小于30岁。1型糖尿病的病因大多是自身免疫问题导致胰岛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分泌胰岛素。在人体的血液里,胰岛素承担着将葡萄糖转化为人体日常所需能量的作用。胰岛素的缺失,使得人体无法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指数超过正常范围,糖尿病也就发生了。
确诊之初,医生让李杰先注射半个月长效胰岛素,目的是让胰腺能够休息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里,胰腺有可能恢复正常,重新开始分泌胰岛素。李杰还记得医生告诉他,如果15天后,胰腺仍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也就意味着患者的胰腺已经完全丧失正常功能了。
医生还说,到目前为止确诊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能够恢复胰腺功能的仅有四分之一。
但是李杰的父母从这四分之一的治愈率中看到了希望。“他们一直让我相信我就是那‘四分之一’,注射胰岛素、吃饭、运动他们都陪在我身边,支持我鼓励我,告诉我不能轻言放弃”。
李杰的日常饮食
确诊后的半个月里李杰被要求住院观察,每天要进行6次餐前餐后和1次深夜血糖检测,他的指尖被扎成了“马蜂窝”。
但李杰终究没能成为那“四分之一”,他回到家里,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长期抗争。
除1型糖尿病外,还有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因肥胖等情况造成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目前,2型糖尿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安雅莉在《人物》杂志的采访中提到,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熬夜,以及因此造成的肥胖会明显增加糖尿病患病的风险。
在两年前,20岁的河北姑娘肖泓酷爱甜食和碳水食品,“以前正餐只吃馒头、肉还有辣椒,几乎没有吃过绿色蔬菜,除了正餐以外还吃很多甜的,不然嘴寡。”而且肖泓几乎不运动,这让她的体重超过了正常范围。同时,这个年轻女孩也是“熬夜大军”中的一员,“每天至少(凌晨)一两点才会睡觉,有时还会通宵”。除此之外,肖泓的外婆也患有糖尿病。
年9月的一天,肖泓下班后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回家,经过一个路口时,巷子里的货车突然倒车,肖泓被撞倒在地。到医院后,肖泓做了一系列检查,好在只有轻微的脑震荡和一些擦伤。
但肖泓的血糖值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在接近空腹的状态下,肖泓的血糖值达到了8.5(mmol/L)。正常人空腹的血糖应在3.9-6.1(mmol/L)之间,即使是餐后2小时也应该小于7.8(mmol/L)。经过进一步的诊断,医生确定肖泓患上了2型糖尿病。
“不过也算是发现得及时,也能早些治疗。”肖泓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26岁的浙江女孩果果每年都会给自己安排一次全面的体检,就在今年8月份的体检,她被确诊了糖尿病。由于有家族病史,果果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果果的确诊病历单
果果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里人,张罗着妈妈和弟弟去做了相同的检测,幸运的是,妈妈和弟弟的检测结果并无异常。为了让家里人放心,果果还给他们介绍了有关糖尿病的各种知识。
坎坷的“抗糖”之路
对于肖泓来说,对抗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之路并不算一帆风顺。
“当时年纪小,不把这病当回事。”确诊后的半年间,在药物和饮食的调理下,肖泓的血糖控制良好。一天晚上,忌口半年的肖泓控制不住自己,一连吃了几包辣条结果第二天就因医院。
“胰腺炎超级疼,但从那一次之后我就老实了。”在因胰腺炎住院的一个月里时间里,最初的几天,肖泓忍受着腹部的剧烈疼痛,不能进食,只能通过打点滴来补充营养。
照顾肖泓的护士看她年纪小,担心她“好了伤疤忘了痛”,便带着肖泓去到了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病房。肖泓亲眼看到,这些患者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静养,一口水都不能喝,部分患者皮肤甚至已经开始溃烂。
从那以后,肖泓对自己的饮食控制更为严格,“虽然坚持下来很难,但一想到那次胰腺炎的经历,我就会坚持下去。”男朋友的陪伴也给了肖泓很大的帮助,“他一直陪着我,在我生病的时候照顾我,没有他,我坚持不下来”。
作为一个患有糖尿病的大学生,李杰有着其他同学体会不到的烦恼。
李杰在上海读大学,今年3月到5月时,上海爆发了疫情,期间学生的饮食由学校全程护送,但送餐时间偶尔会推迟。早餐通常八点到八点半才送到宿舍,午餐有时要下午一点半才能送达,均晚于李杰习惯的就餐时间。“志愿者把饭送到的时候我已经饿得手脚冰凉了。”等待送饭时李杰只能掰着饼干一点一点地吃,以避免摄入过多能量而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当室友们挂念着什么时候能回家时,李杰在掂量着胰岛素会不会消耗殆尽。带来的胰岛素只够用一个学期,外面的物资很难送进学校。如果封校时间延长,胰岛素得不到及时补给,医院进行糖尿病治疗。
在只剩不到10次的注射量时,学校终于发布了暑期放假通知,李杰悬着的心可算放下了。
自律的“糖人”日常
从那次胰腺炎之后,肖泓几乎戒掉了零食,坚持每天自己做饭,讲究营养搭配,顿顿有绿色蔬菜和鱼虾一类低脂高蛋白的肉类。肖泓的工作时间“朝八晚五”,上班期间午休只有一个小时,不方便运动,只能少食多餐,每次进食后还要站起来走一会。
进行了一年的药物治疗后,肖泓病情趋于稳定,医院复查,医生给了她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打针吃药,二是通过运动来控制血糖。
肖泓选择了后者,她说是因为“怕自己对药物产生依赖,也特别害怕打针”。每天晚饭后,肖泓至少要运动两个小时,以保证血糖值不会因为进食而升得太高。
“有准备地迎接这个病其实没什么,唯一的变化是自己的自律性增强了。”确诊后,果果强制自己改掉了原本“饥一顿饱一顿”的毛病。以前一吃饱饭就躺下的她,现在养成了饭后散步的习惯。“早睡早起,按时吃饭。”这个90后的乐观女孩把如今的生活称作“理想生活”。
作为一个小红书资深用户,果果有时也会在小红书上和“糖友”们分享抗糖经验,在一篇有关糖尿病逆转的帖子里,她回帖说道,治疗一个月,自己的空腹血糖由16下降到4.8,每天所需的胰岛素减半。她用自己颇具成效“抗糖”成效鼓励网友要好好吃药打针和坚持锻炼。
果果在小红书上的回帖
在小红书上,一些糖尿病患者们自发地创建了“糖友交流群”。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糖友”们会在群里进行血糖打卡,还互相发送血糖数据来监督彼此的控糖情况。
大部分时间里,群里讨论得最多的还是糖尿病患者们最需要注意的“管住嘴迈开腿”。糖分超标的“轻食”外卖,运动后血糖短暂下降又上升,午餐吃了莲藕肉饼导致血糖飙升了等等,各种正常人所注意不到的小事也许会成为“糖人”们所担心的大事。
在校时,李杰不仅要把控好饮食摄入量,还得在运动上多投入功夫,封寝时无法外出锻炼,他就把寝室楼里回字形的走廊当成跑道,换上运动装跑到血糖达标为止。在李杰的坚持下,他的血糖指数越来越稳定,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与糖尿病继续抗争的决心。
“控制饮食和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要是在饮食和运动方面没做好,哪怕有再好的药,也无法控制好血糖。”在采访中,莫剑峰医师多次强调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
莫剑峰医生在和糖尿病患者们沟通
糖尿病并不可怕,正如李杰所说,脱离无知的恐惧后,他们只是生活步骤多了几步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应该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把“年轻”当成放纵的借口,因为糖尿病并不“偏袒”年轻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提到的李杰、肖泓、果果均为化名)
欢迎向我们投稿:
xidaxinchuanm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