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脑胶质瘤病的诊疗进展

2021-11-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医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831/4688851.html

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cerebri,GC)是一种原发性脑瘤,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而原有大体解剖结构保持相对完整为特征;Nevin于年首次提出“脑胶质瘤病”的概念;年Troost等基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活检病理,第一次于患者生前确诊GC。由于GC恶性程度较高、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强,因此只有在尸检时才被确诊。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学和影像学的发展,临床病例报告逐渐增多,但在病理活检前对疾病做出诊断仍存较大难度。

病因及发病机制

GC的病因未明,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种假说:(1)神经胶质系统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胶质细胞间变为瘤细胞并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2)肿瘤起源于多个瘤细胞分化中心并呈弥散性浸润生长;(3)肿瘤细胞呈灶内增殖扩散或区域性转移扩散。关于瘤细胞起源,亦众说纷纭;年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时,将GC归为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肿瘤。

组织病理学表现

依大体形态将GC分为I型和II型;I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一般无明显肿块、结节、囊变等;II型较为少见,可能由I型发展而来,表现为在I型基础上出现肿块、结节、囊变等明显密度变化区,具有高级别胶质瘤特点。肿瘤浸润区一般表现为:脑组织轻微肿胀,灰质和白质及浸润区和非浸润区分界不清,主要累及脑白质,保留组织结构大体轮廓;镜下可见各类分化程度不同的瘤细胞沿神经束及血管周围浸润性生长,呈椭圆形或梭形,多数体积小,胞质少,核形态多样但少见分裂相。多数瘤细胞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因此其超微结构类似于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核内染色质均匀分布,胞浆及胞突内含有多少不等的中间丝,缺少细胞连接,胞外无胶原及高电子密度的基质。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对G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表现为弥漫性等密度/低密度改变,缺乏特异性;MRI表现为以长T1、长T2为主的弥漫性信号改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I型无明显强化,II型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区域内可见部分强化。由于MRI的独特优势,目前其已成为GC的首选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瘤细胞广泛浸润和白质脱髓鞘改变,占位效应不明显,少见结节、囊变等改变;累及两个以上脑叶,甚至脊髓;胼胝体最常受累,表现为弥漫性肿胀,边界模糊,Essig等认为此征象对诊断GC有重要价值;病变区在T1像上为低信号/等信号,在T2像及FLAIR像上为高信号/混杂高信号,其中T2像和FLAIR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形态;增强扫描多无强化,偶见部分强化,这表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肿瘤侵及脑膜及血管,提示该区域恶性变。尽管MRI对G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显示病变仍小于实际浸润区。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作为对GC的补充性检查,能定量检测肿瘤的能量代谢及生化改变,表现为NAA降低,Cho、Cho/Cr及Cho/NAA上升;有学者提出其对肿瘤分级、鉴别诊断、穿刺定位及疗效评估具有极大价值。再结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CE-MRI)可以进一步提高颅内肿瘤的鉴别;DCE-MRI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其通过获得容积转运参数(Ktrans)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定量测量肿瘤不成熟微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评估肿瘤病理分级。Cai等研究还发现,PET与MRI相比,能更准确地反映GC的浸润范围及恶性程度。

临床表现

研究表明,GC从新生儿至85岁老人均可发病,中年人居多,多数患者起病缓慢、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病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临床症状以不同程度精神和性格改变为主(78%),还可出现偏瘫(59%)、共济失调(50%)、癫痫(50%)、脑干受累(50%)、视乳头水肿(47%)、头痛(41%)等;此外还有新生儿颅内出血、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内生软骨瘤病及钙化上皮瘤的报道。

结合临床、影像及病理方可对GC做出准确诊断

临床诊断

依据如下:(1)早期多有精神及性格改变;(2)不明原因的癫痫、偏瘫、失语和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3)颅内压增高,但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胞数多正常,偶见瘤细胞;(4)影像学显示脑内弥漫性病变,中线居中或轻度偏移,脑室不同程度变窄,占位效应不明显,少见结构明显改变;(5)病理诊断明确。

鉴别诊断

GC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多发性胶质瘤: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出现胶质瘤,病灶间无明显联系,出血坏死多见,可呈明显强化。(2)恶性浸润性胶质瘤:此类病变恶性度高,占位效应明显,多有坏死、囊变,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同形式强化。(3)脱髓鞘病变:特别是占位效应明显的多发性硬化斑块,常规MRI上难以与GC相鉴别,但MRS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激素治疗效果也可鉴别;此外Park等发现肿瘤蛋白P53及肿瘤增殖核抗原Ki-67的测定也有助于鉴别。(4)脑内病毒性感染: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感染治疗效果及病程演变可对疾病做出诊断。

目前,国内外对GC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关于疾病的治疗尚存争议,没有共识;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药物疗法、放射疗法。

手术

由于病变范围广,难以全切,有学者不主张行手术治疗;为了明确病理,可以在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引导下对颅内多发病灶进行活检术。另有学者则认为,术者应在最大可能保留神经及功能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切除肿瘤,达到明确病理、缓解高颅压、减少载瘤量、提高放化疗疗效的目的;对可疑恶性病变的结节行手术切除,可延缓病情,提高生存期;Pérez-Bovet等曾对一患者行颞叶切除术以降低高颅压,后行放化疗,延长患者生命23月;Chen等提出手术可以提高患者对放疗的疗效,从而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降低功能区肿瘤的致残率,功能磁共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规划,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总之,手术对GC治疗效果有限,但其对于明确诊断、改善危急症状、减少载瘤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常规手段,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化疗对肿瘤的控制效果显著。Levin等发现,PCV方案(甲基苄肼+罗氮芥+长春新碱)和替莫唑胺对GC疗效相当,可使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及影像学控制率分别达33%和26%;但替莫唑胺作为新一代烷化剂,能够通过血脑屏障且优先聚集于脑肿瘤组织中,作用于瘤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使其DNA烷基化,从而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多个研究组对替莫唑胺的研究肯定了其抗肿瘤疗效和低毒副作用,从而主张将其作为恶性胶质瘤化疗的一线药物;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局部控释化疗的应用对控制局部病变及减少化疗毒副作用效果显著。目前,临床上化疗药物种类繁多,仅凭经验难以取得良好效果,Fang等认为,在体外组织块培养药敏试验(tissueculture-endpointstaining-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zz/20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