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冬季低温鱼类易发粘孢子虫病
2018-12-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上面蓝字↑科学养殖即可 进入冬季后,各地气温、水温下降,将迎来雨雪等气候。为养殖户在冬季低温季节对鱼类常发粘孢子虫病有所预防,下面介绍一下防治方法。
粘孢子虫指粘孢子纲的一大类原虫,发现于我国淡水鱼的种类已有多种,几乎每种鱼都有寄生,可侵袭鱼体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为鱼类最常见的寄生虫。春末夏初,秋末冬季易发生,适宜在水温8℃~25℃繁殖。
症状
粘孢子虫往往大量侵袭皮肤、鳃瓣时,寄生在鳃表皮组织里不断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灰白色的点状的胞囊,使鳃组织受破坏,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严重感染,使鱼致死。一般以寄生在鳃、肠和神经系统的种类危害较大。常见的粘孢子虫引起的鱼病症状及危害情况如下:
1.皮肤病:病原为鲫碘泡虫。寄生在皮下肌肉,病鱼头部后上端形成瘤状囊肿,逐渐扩大使肌肉腐烂,鱼体暗黑,消瘦,最后死亡。
2.鳃病:病原为球孢虫,异形碘泡虫等。在鲢、鳙、鲤、鲫等由鱼苗至成鱼皆可感染。病鱼鳃上有许多灰白色的点状或瘤状胞囊,呼吸困难,生长发育受阻,引起大批死亡。
3.肠道病:病原主要有草鱼饼形碘泡虫、鲢粘体虫、对称碘泡虫等。在肠粘膜组织内形成胞囊,有的不但侵袭粘膜,形成胞囊,还能穿过肠壁,在肠外形成胞囊。堵塞肠道并破坏组织细胞,妨碍摄食、消化吸收而消瘦致死。
4.鲢、鳙鱼疯狂病:病原是鲢碘泡虫,侵袭鱼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病鱼极为消瘦,体色灰白无光泽,脑腔可见白色点状胞囊。尾部上翘,狂游乱窜,抽搐打转,失去平衡,时而沉入水底,时而躺在水面,不久死亡。
5.鲢旋缝虫病:鲢旋缝虫寄生于鲢、鳙鱼的肌肉、皮下等处所引起。病鱼瘦弱,眼球突出,体表两侧、头及鳍基部有块状或粒状突起,严重病鱼死亡。解剖病鱼,可在肌肉中见到许多淡黄色、大小不一的粒状结节。
防治鱼类粘孢子虫病重在预防,首先要做好鱼池的清洁消毒工作。一是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公斤,能消灭塘内的越冬孢子。二是用石灰氮,每亩公斤清塘,可杀灭越冬孢子。三是在鱼种放养前,用ppm的高锰酸钾,浸洗鱼种30分钟,能有效杀灭60%~70%的孢子。平时注意对渔场的渔具、用具定期用药物进行消毒,减少带入孢子传播的几率,对养殖场的产卵池、孵化池和鱼种池,要做到有独立的清洁干净的水源,杜绝引入带病原的水源感染鱼类发病。四是用90%晶体敌百虫浸泡鱼种5分钟,再用敌百虫每立方米水体0.2克全池泼洒灭病。硫酸铜、硫酸亚铁挂袋法:用细密的布缝成小袋,把上述两种药物装入袋内,挂在鱼的食场周围水中。一般1亩以上鱼池,水深1米,可挂袋2个,每袋装硫酸铜克,硫酸亚铁40克,连挂3天,每天换药1次,若挂袋后鱼不来吃食,说明药液太浓,可酌量减少。本法用于防治寄生虫鱼病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