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2016年浙医二院神经外科首届颅
2018-11-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近年来神经内镜技术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催生了新的治疗理念,使内镜手术成为了现代神经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微创技术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垂体瘤、脊索瘤和脑脊液鼻漏首选的治疗方式已经向内镜手术倾斜,脑内血肿的内镜治疗也日益得到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脑室内囊肿、脑积水、鞍结节脑膜瘤、前颅底肿瘤以及侧颅底肿瘤等,都已经逐渐纳入内镜手术治疗的范畴。浙医二院神经外科是国内较早开展颅底内镜手术的单位之一,目前已完成颅底内镜手术逾例,并逐步将该技术应用于上述各种疾病。
为了使省内的神经外科医生进一步掌握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脊液漏等疾病治疗进展,更新治疗理念,普及神经内镜技术,浙江大医院神经外科于年11月4日-6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紫金港校区解剖教研室成功举办了浙医二院神经外科首届神经内镜颅底技术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浙江省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由来自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的吴群主任、洪远主任和闫伟主任以及浙医二院耳鼻喉科的何建国主任四人组成“导师团”,内容涵盖神经内镜的理论讲解、尸头解剖、操作训练等,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共20余位神经外科骨干医师的参加,为掌握神经内镜基本技术提供了训练平台。大家共聚一堂,对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和内镜下颅底解剖共同进行了学习和探讨。
吴群主任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他们对浙江神经内镜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作为首届学习班的学员,这一天必将载入浙江神经外科史册。
神经内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上世纪90年代在颅底病变应用的开展,发展迅猛,在垂体瘤、脑脊液漏和脊索瘤的手术中运用愈来愈成熟,而在鞍上、前颅底、枕颈交界处、侧颅底等病变应用也在显著增加。与北京、广州、江苏等地区相比,浙江的神经内镜起步较晚,发展不快,医院都没有内镜,更谈不上手术,这与浙江省的经济水平不相称,因此举办神经内镜学习班显得尤为迫切。
但要看到,虽然神经内镜具有微创、抵近多角度观察病变、全切率高等特点,但也使得内镜下的操作更具侵袭性,手术风险更大。故第一课吴群主任总结了自己开展高清内镜手术5年例出现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分析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而一旦发生,该如何应对。
何建国主任随后向学员们介绍了鼻腔鼻窦解剖在内镜下经蝶颅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结合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详细讲解了中鼻甲的解剖变异,术中处理时的注意要点,蝶窦开放的解剖学途径,以及如何通过术前CT评估蝶窦与视神经、颈内动脉的关系等。
讲课结束后各学员分为四组,各自在尸头上进行内镜操作和解剖。吴群主任、洪远主任和闫伟博士在旁提供指导和讲解。
11月5日下午,闫伟博士做了题为《神经内镜治疗颅底中线疾病的体会》的汇报,以颅底中线关键解剖结构为基础,讲解了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脊液漏等疾病内镜手术的要点。他指出借助神经内镜的优势,通过运用假包膜外切除等新理念和技术,可增加垂体瘤、颅咽管瘤的全切率,提高复杂脑脊液漏修补的成功率。同时他还分享了内镜在治疗自发性脑出血中应用体会。
第二天上午洪远主任介绍了内镜下侧颅底病变的解剖。首先他介绍了经鼻神经内镜在侧颅底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其进展。目前内镜下侧颅底病变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是目前神经内镜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结合洪主任在国外颅底实验室的解剖工作,由浅入深详细的介绍了神经内镜下经鼻侧颅底病变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经鼻内镜下侧颅底解剖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前侧、中侧、后侧颅底。前颅底病变应用主要包括经鼻、经筛、经眶入路处理眶内尤其是眼眶内侧壁的病变。中后颅底病变根据其与颅底颈内动脉的关系划分为七个区域,通过七个不同的手术入路来处理包括海绵窦、中颅底、颞下窝及后颅颈静脉孔区的病变。
随后洪远主任通过介绍2例内镜下切除眼眶肿瘤和中颅底肿瘤的病例,同各位学位分享了术者在手术中的体会和临床应用的技术要点。
在尸头解剖环节中洪主任演示了经鼻内镜下眼眶和眶区视神经管解剖,及中颅底解剖的手术操作和技术要点,引起了学员们极大的兴趣,并在自行解剖时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
为期两日的学习班很快接近了尾声,各位学员在感叹受益匪浅的同时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我们期待着下一届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颅底解剖学习班与各位学员的再次相聚,也欢迎全省神经外科同道的参与,共同学习探讨内镜下颅底解剖的进展和临床应用。
并在此代表培训班全体学员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凌树才教授和姜卫东老师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感谢德国STORZ公司、XION公司、ZEPPELIN公司提供高清神经内镜及手术器械,感谢美国MEDTRONIC公司、杭州康客医疗器械公司和杭州萧山医疗器械厂提供相关器械设备。
(浙江大医院董啸整理,吴群主任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