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鸿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相对肤浅
2017-3-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导读:心源性猝死是指发生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导致的急性症状,通常在一小时内就会导致患者死亡。90%的心源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
尽管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让人刮目相看,但对猝死的认识仍相对滞后、十分肤浅。最近一项猝死人群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仅有1/3的猝死罹难者生前被医学确定为猝死高危者。这些人在生前就医时,已检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等。
还有1/3猝死患者生前也就过医,也检测出一定的异常,但这些异常对猝死的预警属于低预测性,因而被认定为猝死的低危或中危者。
另有1/3的猝死患者,生前无任何不适而从未就医,猝死是其首发临床事件。
这项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当今医学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水平,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仍十分肤浅,即:现代医学在一般人群中筛选与识别猝死高危个体的能力有限,这导致心源性猝死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目前,临床已有20多项筛选猝死高危者的检测技术与指标,但引发猝死的某些诱因由于临时/一过性出现,现有的院内检测技术难以捕捉和预警,尤其对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其心电异常多是隐蔽不露、平素很少异常,而临时发生后未被及时捕获,导致患者延误干预时机而发生灾难性后果。
多数心源性猝死都与猝死黑三角有关,这三大因素可独立引起猝死,也能相互组合,相互影响而引发猝死。
心脏基质性因素是指患者存在猝死高危的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衰、猝死既往史、心肌病等。其猝死的发生率将比一般人群增加5-10倍,患者同时兼有几种疾病,特别当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甚至30%时,其猝死的几率将进一步增加。
心电基质因素只有在做心电图检查时才能发现,包括:心室除极与复极异常,这些都是室速、室颤发生的基质。这些心电基质猝死的因素不仅常见,而且多变,并有隐袭性。
内环境的不稳定,主要指自主神经的不稳定,大多表现为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迷走神经功能的低下,而电解质紊乱最多见的是低钾血症。内环境不稳定导致猝死发生,常常令人防不胜防。
认识猝死,征服猝死是现代医学要面对的一个长期而巨大的挑战。
我国年猝死总人数居世界之首
我国一项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以中国13亿庞大人口推算,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为54.4万人,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美国每年猝死总人数30万人,而中国猝死总人数是美国的2倍,这意味着我国每分钟将有2人发生心源性猝死。资料还提示: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随着慢性心血管病发病人数的递增,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总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高。
男性猝死明显高于女性
女性绝经前受到雌激素的保护而不易患冠心病,故在青年与中年人群中,男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危险是女性的4~7倍。雌激素有生理性预防猝死的保护作用,但绝经后的女性危险显著增加,猝死发生率逐渐与男性持平。
猝死伴发的心血管病类型
猝死病人尸检的资料表明,我国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5%-50%)、心肌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20%)、风湿性心脏病(15%)、高血压心脏病(10%)等。
猝死伴发的心律失常
各种心血管病导致心源性猝死的过程中,几乎最终都是由于致命性心律失常引发猝死。
国内临床资料表明,心源性猝死伴发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81.2%),缓慢性心律失常(18.8%)。
干预流行病学的警示
猝死的干预策略,一是强调预防,二是及早救治,时间就是生命。
一级预防主要依靠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
不少心血管病的治疗药物有间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后,能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国内应用这些药物治疗各种心血管病的情况并不逊色,但单独作为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性治疗尚存在应用不足。
院外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救治成功率很低,美国仅8%,欧洲为5%,不发达国家院外救治成功率3%。
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教育非常不理想,而且国内尚无法律、法规保护猝死第一目击者实施救治。普通大众、甚至专门培训过的人员也担心招惹是非而袖手旁观,这使得心肺复苏被延迟、被放弃,是我国心源性猝死防治工作中的软肋、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改进。
总之,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总人数居世界之首,有效防治工作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仍需全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与精诚合作。
来源:郭继鸿.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中国循环杂志,,28:-.
专家简介郭继鸿,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内科副主任、心脏电生理室主任,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分会常委、秘书长,中国心功能学会常委。
年,郭教授率先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射频消融术。作为教学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将临床新观点、新概念和新技术引入国内,先后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数百名进修医师,为心脏电生理学、心脏起搏及导管射频消融术在我国的不断开展、普及和推广做出杰出贡献。他承担了多项卫计委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