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主题分享静观助您知行合一
2020-1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王阳明与心学公益讲座群主题分享之第二十二讲
孙志海
静观助您知行合一
年8月12日20:30-22:00
微风轻扬(李增光)
孙志海-静观技术创始人,《静观的艺术》作者,东南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版著作《自组织社会进化的理论与模型》,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静观助您知行合一大家好!今天我们主要跟学习心学的朋友谈谈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我对阳明心学了解的不是很多,记得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们开过一门课程,就是学习阳明的《传习录》。当时那个老师一学期讲下来也没有讲多少内容,我自己就读了一些,好像记得那本书没有读完,后来再就没有读了,这两天又重新找出来读一读,感觉到非常的亲切。
知行合一不应作为规则理解
我们学心学最重要的问题是要知道:心是什么、如何找到心以及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三大问题。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把脑当做心,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是用我们的脑袋、用我们的心智去理解心。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学习活动、我们的思维活动、我们的言说活动都是心智的活动、都是脑袋的活动,我们没有办法超越心智去理解心。我们的脑袋、我们的心智它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它的一个基本的构件就是观念,我们的观念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规范的功能。什么意思?就说当我们学习了、理解了这个观念之后,我们就会用它做标准来衡量其他的观念,来衡量我们的行为。比如说我们知道了我们要知行合一,那么,它就是一个观念,我们立即就把它转化为一个规范,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做到知行合一,如果做不到的话就是不对的。所以,这些观念都成为规范,而我们又把这些规范称作理,道理。我们认为我们学习了这些规范之后,就是明白事理了、明白道理了,就是名理的人了,我们常说知书达理,而这个理都属于我们大脑中的观念。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在《传习录》中有一位叫郑朝朔的问,他问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意?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那么,这句话它就要求什么?它要求我们如何温清、奉养,那么,这样的话,它有一套规则、一套做法。就像我们通常认为的我如何做了,我做了什么事情,我做到什么程度。这样的话,我就算是得到了,也就算是什么达到至善了。包括我们学习了阳明心学,我们知道要知行合一,很多人就自然问了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我做到什么程度、我怎样做才算知行合一呢?那么,在这里我们所寻找的或者我们都希望找到的是一套规则。这可以说是大脑运作的规律,是必然如此的,我们是没有办法逃脱的,几乎我们学习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所以,郑朝朔他会这样问。而阳明先生就告诉了你不要这样想,但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不这样想,我们不这样想不是不对,而是不可能。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悖论,也就是一个矛盾。
那么,阳明为什么不要求或不让我们这样想?因为他希望我们要用心去做。当时我就发现阳明他没有把心与脑袋这个东西明确地分开,这个确实非常困难,我感觉到历史上的很多圣人以及教主们讲道其实最终都是要想把这个心跟这个脑,就是我们的思想分开。但是,这个说起来是很困难的。
认识心必先认识脑
那么,下面我想尽量地要把心是什么说清楚。在说清楚心是什么之前,我们要先说脑是什么,它是怎么运作的。因为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脑,我们只有把脑袋是怎么回事、心智是怎么回事说清了之后,才有可能把心是什么说出来。我们今天人所说的心都是指脑,我们古人说心之官则思,说这个心是说错了,是脑袋,就是现代人的认识。其实中国古人说心它真的是指心脏,而不是我们指的大脑。那么,我刚刚说了,脑袋它是一个程序,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程序,它是按照规则运作的,它应该说像我们电脑一样,电脑我们编程是用二进制,而心智它也是二进制,因为它用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说白了就是二进制,就是把任何事物都分二,可以无限地分下去。并且,大脑、心智总是把所有规则都当做模具一样来衡量别人的对和错和自己的对和错。所以,大脑它是一个像计算机系统一样,是一个信息识别系统,也是一个规范系统。
我们脑袋中储存了无数观念,这些观念大多是过去的经验,还有包括我们过去所学习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大家注意,观念它并不是虚的,观念在我们大脑中都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的,还是活的存在体。为什么我说观念是活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这个思考问题其实就是观念在活动,我们知道我们思考问题,包括说话是很累的,其实你不说话,默默思考也是很累的,因为什么?因为它要消耗能量,因为它本身就是能量的活动。而且,每个观念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我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独立存在体?因为它能操控人的经验、思维、语言和行为。我们每一个观念都会操控我们,你大脑中有多少个观念,那么,就有多少个东西操控着你。打个比方来说,我们人就相当于那个木偶一样,而观念就相当于操控我们的那个人。当一个观念它进入我们大脑的时候,它就是我们的主人,它就操控我们了。表面上看我们是在说话,实际上是话在说我们,是话(即观念)在利用我们说它自己而已。而一旦当我们的大脑被一个观念控制的时候,我们的心就隐退了。所以,大家注意,只要观念在场的地方、在场的时候,心就不见了。所以,观念跟心是像电视机的两个频道,当你在A频道的时候,B频道自然就过去了。
我们的大脑的运作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执着,就有为。我们很多修炼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不要执着。但是,你发现你想不执着很难,为什么?因为你只要脑袋中有一个念头出现,那么,你就会执着。因为执着的本质就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被观念控制的一种状态。我把这个问题稍微讲详细一点。执着这个词不太好,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一种误导,比如说,如果我们说我执着于金钱,它的意思就要说我拿着钱不放。其实这是一个表现,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拿着东西不放?实际上是我们被一个观念控制住了。比如说我们有一个观念,我应该有钱,这个钱属于我的,我不能离开这个钱,那么,当你被这些观念控制的时候,你就不愿意放下钱。所以,执着的真正的内在的原因是我们的身体被观念控制住了。你关于钱的观念越多,你就越难以放下对钱的执着。那么,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有很多这样的经验,比如说我们当通过这个静观,我们就可以把观念对我们的控制解除掉,这样的话,我们对于那个事物就不执着了。就是当一个观念不能控制我们的时候,那么,与这个观念相关的那个事物也就不能控制我们了,我们也就能够非常轻松地把它放下。而反之,如果说你那个观念还在,但是,你说我把那东西放下行不行?那么,有时你看起来你表面上放下了,但实际上你心里还不放下。你比如我们有很多修行的人他脑袋中有很多关于钱的观念和愿望,他意识不到,他会找出很多理由,我还应该有钱,我要去募捐、去挣钱。虽然说他也能把钱施舍出去,但实际上他依然在执着于钱,只是他意识不到而已。
观念有为心是无为
那么,我们怎样衡量我们在执着一个钱、一个物或者说一个观念在控制我们?过去有很多人这样想我不想了,很多人认为我把东西放下,我不这样想了就是不执着了。其实不这样想也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然后再会控制我们,我们又会执着于不想的观念。被观念控制真正的力量是那个情绪,假如说我们失恋,失恋之后我们说我把它放下了,或者说我已经对它无所谓了。这样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实际上如果你一旦想到这个人你依然有情绪,比如说痛苦也好、激动也好、愤怒也好,那么,就是表明什么?表明你依然没有放下,依然被这种情绪所控制住。观念控制住我们的中介就是情绪。
对人类来说,观念提供方向,情绪提供动力,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人类有一个观念并不一定会采取行动,比如说我们常说我们要做善事,大多时候,我们想想,也就过去了,你不会行动。但如果说我们要做善事,一这样想,你就激动,就很开心,就很兴奋,那么,你做善事行动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情绪才会推动我们。所以,我们衡量我们是不是执着于一个事物,或者说有没有被一个观念所控制的一个主要的或者说根本的标准就是说你在于这个事情上、在于这个观念上你有没有情绪了。
静观从情绪下手
静观它就通过解决情绪来解决这个执着的问题,一般我们通过静观一段时间之后,对这个都有很深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说我们不要观念控制我们?或者说我们要解除、要清除观念对我们的控制呢?那么,主要是观念在控制我们的时候它会有这样的结果,那么,它的总体来说,就是观念是有为,我们这里特别把“有为”这个词强调出来,主要是与这个心的无为来对照的。那么,什么叫有为?有为它不仅仅是你做事情叫有为,其实有为是个心态、是个态度、是个心理状态。比如说当我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标准去做事情的时候,不做不行。那么,这就是有为,它主要是我们表现出自己的有主观意志,或者说我们有我们的志向,或者比如说我们常说要坚定理想,这些都属于有为的表现。那么,这个有为它会导致什么结果?会导致我们做善事或者做恶事,善恶就从有为中产生的。那么,我们这里说善恶是什么意思?对于善它更主要是指一种动机,一种心理状态。比如说当我们对一个人有善意的时候是什么样?就我们希望对方能够舒服、快乐,能够得到利益,能够实现他的目的、目标。那么,这个时候通常我们会赞同他、表扬他、奖赏他或者支持他,这时我们就是善意的表现,也是我们做善事。大家想我们对一个人好怎么表现?就是夸他,你给他金钱、给他好处,然后帮助他。那么,什么叫恶?恶或者恶意就是说你就是让对方不舒服,让他痛苦。你比如说你想办法做事情让他难过,让他的利益受损,通常就是你否定他、批评他、惩罚他甚至说伤害他,这就是恶。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我们会对一个人行善?在什么时候对一个人行恶?人类是这样的,你只要有一个观念在,你就会以这个观念为标准,如果对方听你的话,或者说他做的事情符合你那个观念的标准,你就很高兴,你就愿意善待他,给他表现出一个善意。如果说你感到他不听你的话,或者说他反对你,那么,怎么样?你心里就不开心,你就想对他采取什么惩罚,就是以恶对待他。
我们注意,在这里,我们观念的内容是什么没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只要有一个观念,它就会如此。比如说有人相信了一个理论,它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让所有的人都得解放,都过好日子,这是一个非常善的一个愿望。那么,当这个人接受了这个愿望之后,怎么样?如果他发现某个人的行为符合这个愿望,赞同他的行为的话,那么他对你就很好,视为兄弟、同志、一家人。但是,如果谁要是反对他、不听他,他怎么样?他说你是反革命,甚至想把你消灭掉。只是他在做恶事的时候,他不认为是在做恶事,他是在做善事。这就是善恶同在。比如说我们都爱孩子,对吧?我们认为小孩应该学习好。前天晚上我们几个朋友聚会,我有一个朋友他对他的孩子非常操心,因为孩子整天就是玩手机,也不出去玩,显得不活泼,他就很烦。那么,很烦,当然他就想干涉,这个干涉不成,因为这个孩子不听他的话,他自己也知道好像说我不应该这样管,但是,自己很生气,生闷气,生闷气就惩罚自己,他不能惩罚儿子,就惩罚自己。其实这就是他一个观念使然。
《尚书》有句话说“人心惟危”,有人可能说好心没事,这个人心太坏了,太危险了。实际上我们所有的观念、所有的愿望都很危险,无论一个观念你认为它是多么高的真理、多么伟大的善意,一旦它占据了你的大脑之后,一旦你认为它是真的之后,你就有可能在它的指挥下去干坏事,因为你发现当别人不听你的话、不按照你的话做的时候,你就会愤怒,你就想至少你想干坏事,比如说惩罚他。我有一个朋友他认为是都应该无私无我,所以,他看到别人很自私的话就很愤怒,就想把人家头拎掉,说这人真的太坏了。虽然说当然他不敢做坏事了,但是,他这个坏意、恶意就有了。我曾经真讲这么一个话,我说人类如果说有这个能力,比如说他想到什么事情就立马能做到的话,像神一样的,比如说他想我要这个人死,那么,人就一定会死的话会怎么样?我们这个人类就不存在了,我们相互之间一定都会消灭完了。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多少人动了恶念,哪怕是以非常正当的理由,有时候越是那个理由越正当,你的心越善,你发恶念的时候越多,因为大多数人不符合你那个理由,所以,人心是非常危险的,每一个人心、每一个观念都是很危险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圣人没有情绪本心独照
我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一下我们心理运作的这样一个规则,就是它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大家虽然看这个图有一个纵坐标,但这个纵坐标它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它代表一种情绪的强度,我们人的情绪是有强度的差异的,比如说我们高兴,有时候一般高兴、有时候很高兴、有时候非常高兴;比如说我们愤怒,有时候是小怒,有时候是大怒。那么这个强度跟什么?跟我们一个观念、愿望的执着程度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我们怎样知道我们对照的观念和愿望的执着程度很大、很小,大小,主要是看它所引发你的情绪。如果说这个观念引发你情绪很强烈的话,就是非常执着。我们再看它的横坐标,横坐标右边是代表正向的一种情绪、一种愿望、一种行为,可以说善的,比如说我们说善行、高兴。那么,左边是负向的,就代表消极的情绪、负面的意愿和行为,比如说恶意、恶行。在这个图的中间,我把它分为三段,按照中国古人说的贤者、君子和小人来区分的话,那么,一个人根据他的情感强度或者情绪强度,那么他的愿望越强烈,他的情绪就越强烈,那么,这种人我们会说最强烈的我们可以属于小人那一类的,比较低的可以属于贤者,最低的就是零度的人我们可以说是圣人,圣人无善无恶,同时他也没有情绪,那么,他的本心独照,完全处于宁静状态。
大家可以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可以说一个人的品德的高低其实它不在于行为,你就看他的情绪的强度或情感的强度,或者说他对他的观念的执着程度,越执着的人品行往往就越低,当然,他们做一些善事的时候也很热情,可是做恶事的时候也很厉害。所以,在一个人身上,善与恶是同在的,两个的强度也是一样的。真正的圣人、觉者他是没有情绪的。
执着观念导致无法知行合一
这个图要想完全解读清楚需要很多的话,我们这边没有时间了。阳明先生在讲到知行合一的时候,他讲了一个问题,就说为什么我们常常做不到知行合一?他认为是由于私欲造成的,比如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私欲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而一旦我们有了私欲,一旦插入了私欲就做不到了。那么,这个私欲从何而来?它就是来自于观念,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观念参与的时候,那么,他就变为有私欲了,因为观念的本质它一定是为私为我的,任何一个观念都在,甚至说比如说我们说围绕无私无我,对吧?我要无私无我这个观念,当你这样想、这样说的时候,一定是为私为我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你很清楚,你认为我只有为私为我了,我才能得到什么什么好处、什么什么利益,比如说成佛,比如说成为什么什么人。
曾经有一个朋友信誓旦旦跟我说,说志海呀,我们一定要今后做人要无私无我,他这样跟我说的时候,我当时没有反应。结果后来怎么样?后来他生活遇到了一些挫折,遇到了一些麻烦,结果他就怨恨,他感到别人怎么那么自私、那么可恶,心里就非常不平衡。结果没几年就得癌症,在郁闷中离开人世。我们可以看看越是那些整天喊着很高大上的口号的人,往往怎么样?往往越自私。而反之,那些道德很高尚的人,常常是无语的、无言的。所以,这个《道德经》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那么,为什么观念它一定是为私为我?首先看它的表现是什么,注意,所有的观念都有这个特点,一个是它以自己为标准衡量一切。可以说所有的观念都会党同伐异,它看到、听到跟它一致的观念的时候就高兴、就拥护、就赞同。听到、看到不一致的观念的时候就反对。这不是我们的生命本身,而是每一个观念就如此。那么,当每一个观念在控制我们的时候,我们都会表现出这种为私为我的秉性,然后以此来为善为恶。那么,第二个,所有的观念都会自我维护。大家可以去体察一下自己,当你的任何一个观念受到批评的时候,你都会自然地为自己辩护,或当你听到一个观念与你现在有的观念不一致的时候,你同样会自动地来为你这个观念来进行辩护,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每个观念的自动运作。大家注意,我刚才说每个观念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生命体,它很大的一方面就是说它都具有自我维护、自我辩护的这个能力,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它都会这样做,包括你说我们不要自我维护、不要为自己辩护了,这也是一个观念,它同样会为自己辩护。如果别人说为什么我们不能为自己辩护,然后你就会为自己辩护了。这是很奇特的,每一个观念都如此。再一个,每个观念都会自我扩张。这个扩张它一方面表现为它会发展,一个观念会发展为一个系统;还有一个就是它会无限地想去占用更多的大脑,比如说它会说、要说,你不让说它很难过的。
我们有些朋友开悟了,他自己认为开悟了,因为他的开悟完全是在心智系统中,就是说他认为他理解的什么理就开悟了,结果怎么样?到处讲,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听他都讲,我开玩笑说他就像小喇叭一样,一旦开机的话,就很难关机,必须你强行关机他才能关掉。这就是完全被那些观念控制住了,他真正的自我、那个本我丧失掉了,他把那个观念当自己,实际上那个观念是什么?在无限地扩张自己,想占有更多的大脑。
我在把静观的道理搞明白的时候,中间有一段时间也是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我认为我在做好事。其实我有一天突然发现只不过是这些观念又控制了我的大脑而已,然后,我就静观,把它们一个个静观掉,最后怎么样?最后我几乎都不大讲了,你来问我我就讲一讲,没人问我我就不讲,其实大多时候我把这个忘掉了。这次我写了《静观的艺术》,这本书我在后来修改的时候,就不断地静观。后来,有人突然让我讲里面什么内容,我大概需要想想才能想出来,里面有很多话,比如说我有时偶尔翻开看看了,这句话我讲过吗?我才知道我讲过这句话。当然,如果你有问题问我的话,我会随时随地把这句话讲出来,没人问我的话,基本上我想不起来这些东西,这是经过静观以后才达到的效果。
由于每个观念都具有这三个特点,所以,每个观念它一旦占据了我们的大脑,那么,我们就表现这样的为私为我,为私我们可以理解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不受伤害。为我就是以自己的观念为标准来衡量一切。对修炼人来说,为私这一点往往还好做,因为利益往往是很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说我把我的财产放弃,把我的工作放弃,这些都能做到。而为我则很难,因为它就是那些观念和道理,你会认为它真理。所以,一旦我们被一个观念控制了,或者说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旦有一个观念升起来了,我们就有私欲了。那么,良知就不见了,也就不可能再做到知行合一了。因为知行合一是心的表现,而不是大脑、不是心智的表现。
心是什么
那么,心是什么?心就是我们称的心灵,这个心灵是什么?我的理解它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体,这个存在体我通常把它叫做先天本我。那么,在过去人们也把它称作佛性、道体、本体、天心、天命或者说本源意识、源头意识等等,我们可以用很多很多的名词、标签来表示它,这都没关系,它是个存在。
我们的人类的心或者说我们常常说的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意识有三个层面的存在,应该说我们的生命有三个层面的存在。
一个是由分子细胞组成的这个身体,就是我们可见的身体、肉体,那么,与它相关的是一个神经系统,这是我们的生命的一个存在,也是我们意识的一个存在。
第二个就是心智。心智它是由更微观的物质构成的,我们知道人大脑时候怎么样?比如说有观念活动时它会有一种脑电波的,可能我们的心智活动就跟电磁波的活动是相关的,它是要比细胞、比分子可能更微观的一种存在。
第三层就是先天本我,它是由更微观的物质构成的。这里我简单讲一下关于我们中国人或者世界人强调的“灵魂”是一个什么构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在佛学中有一个说法,叫中阴身,它说当人的灵魂离开身体的时候,哪一个状态叫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它会怎么样?它会带着我们这一世,其实带着我们生生世世的所有的经历、经验,其实我们的生命本体也在里面,就是我们那个心也在里面。我们这样说吧,就说我们的这个生命的本体它是一个不变的东西,打比方说,它就像一个钻石一样晶莹剔透,而且有光泽,非常坚硬。那么,心智是一个系统,就像蒙在那个钻石上的一个网络,因为这个网络在,所以它会聚集灰尘,有很多灰尘,而这个灰尘是什么东西?灰尘就是我们在生生世世的经历,我们所形成的观点。大家注意,我们人生在世,我们是没有遗忘这件事情的,比如说我们每天一睁开眼到临睡,我们所经历的所有事情我们大脑都有存盘的,只不过很多你不知道,你不能够提取它而已。我们人在刚睡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短,那段时间就是你在似睡非睡的时候。那段时间就是存盘,就是把你这一天所有的活动存盘。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东西?这是现代心理学的认识。还有一个,比如说我们通过催眠知道,当我们在被深度催眠的时候,你可以到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很多事情,你完全不记得的事情,包括它们每个细节都能够回忆起来。
比如说台湾有一位林显宗,他创造了深层记忆构成法,他在跟你交谈的时候,可以打开你的记忆,可以是你今生的记忆,也可以是你前世的记忆。而且,他打开记忆的方式是什么?打开记忆的方式实际上是一个画面似的,就是你过去,哪怕是你刚刚生下来你所经历的事情你全部存盘的,你没有遗忘的。所有这些都是什么?作为经验、经历和观念,都像灰尘一样覆盖在你那个先天本我的身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实际上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最里面的是我们的心灵,就是先天本我,中间是心智这套系统,这套系统它会存储着我们生生世世的观念、经验,表层是神经系统,是身体。由于那个心灵是极其微观的物质构成的,所以,无论我们心智怎么想,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无法影响到它。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心本纯净,无物可染。
心的存在状态
大家知道慧能有一首诗,一个偈子,他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的本体存在状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实际上他说无一物这个物就是在我们的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之内,我们没有办法可以描述它的。这是一个在心智背后的那个东西,所以,它是不受污染的。所以,大家也不要担心我们做什么事情把我们的灵魂污染了,不会的。
那么,跟脑相比,心的最大的特征是无为、无执、不执着,我们注意到心是不执着的。《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说“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无所住?就是它不会抓住任何事情,也不会被任何事情所抓住,它遇到事情就是随机而动,不住在任何事情上面。那么,道家有句话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就我的理解来说,作为圣人,他没有我们常人的执着,常心就可以说常规的、常有的那是一个志向,就说他并没有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理想,志向,而是以百姓的理想为理想、以百姓的愿望为愿望。为什么《尚书》说道心惟危呢?因为道心就是我们说先天的本我,这个心它是不执着的,它不执着会怎么样?它的力量就小,通常人心起来,道心自然隐退。大家看我们生活中这种人,这个人非常温和,对什么事情都不执着,你怎么说他就好好好,不跟别人起争执,而且,也不固执己见。其实这种人就是那种天资极高的人,是修道的最好材料。当然,这是讲那种自然状态,而如果有人是因为恐惧,比如说我认识一些人,他表面上也是做得很好,或者说做事情不执着。但是,他是出于恐惧心,他害怕跟别人争执带来伤害,这不是的。我说这种是很自然的,遇到事情替别人考虑,然后别人怎么说,行、好,非常不执着的人。这种人通常他的情感强度很低,我们中国人常说没心没肺,你怎么说都行。我们中国人有句话说没心没肺长命百岁,指的就是这种人。这种人如果修炼的话,他们会进步非常快的。
关于心的存在状态、活动存在,我建议大家看一套书,一个,叫唐纳德·尼尔的美国人写的《与神对话》,他这个里面讲的神如何如何的话,如果按照中国人讲,把“神”换为心的话,你可能对心就理解的更透彻了。那么,再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修炼之人,你不是要成佛、成道、成圣人吗?如果你把这个神的存在状态理解为你要达到的那个存在状态,那就对了,也就是你心要达到的那个状态。通常说神、说到佛、说到圣人,我们都往往感觉到神圣,感觉到我怎么可以呢,我差太远了,这都是由于你对你自己不理解,尤其你对这个心不理解造成的,你的心本来就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所以,修炼不是要把你修成一个什么东西,而是把你原来的东西展现出来。就假如说钻石,把钻石上面的灰尘和套子剥离掉,让你的本体完全地展现出来,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修炼、修道。当你把你的本体完全地展现出来的时候,你就是圣人、就是觉者,其实还是你自己。
那么,这个心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注意,我们要想用一个形象的或者说那种可见的东西来表达心的话,那是不可以的。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它,注意,当心在主宰我们生命活动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的心呈现出是怎么样的?
注意,我用这种表达方式,一个是肯定地表达什么?就是当我们的身心很灵净、很空,感到身体很柔软、心很柔软,很舒服,你内心里你感到很祥和、愉悦,当你的身心处于这个状态的时候,这时候那个真正的心它就出来,或者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心的掌控之下。那么,一个否定的回答,就是我们大脑中没有观念活动,身体中没有情绪活动。那么,当心它出来的时候是怎样的表现?就是我们如何行动?就是它的应激而动,就是随着环境对象的要求而变,但却符合社会正向的要求,符合各种正教和戒律,此时你就真正地知行合一了。
我们看阳明先生怎么说,那别人问他怎样做到孝的时候、怎样做到悌的时候他这样讲: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仁与信。这是讲他的心是随机而动,没有规则,无需思辨,它是一种本能的。那么,这个本能是什么状态?比如说《中庸》用这样一句话讲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没有情绪的时候,此时你怎么做就是中,而你做之后怎么样?就正好就是中,就是和的。反之,你的喜怒哀乐一旦发了,那么,它就偏了,它就不再是中庸,也不再中和了。当我们的喜怒哀乐未发是怎么样的?它中也是天下之大本也,和也是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这时候你就属于道的状态,合乎道的状态。
做一个总结,就是当我们没有情绪活动时,我们就属于中和状态,就是达道状态,也是我们的心,真正的本心显现出来的时候,这时天理自然呈现,行动自然合乎天理。所以,知行合一,合乎中道至善,是在你身心宁净的时候做事自然达到的,其实是没有观念、没有情绪的。
我们中国人讲无为,那么,什么是无为呢?就是心的这样一种活动状态就是无为。《金刚经》有一句话:“一切圣贤以无为法有分别”,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因为几乎各家各派都讲无为,但是,我们对无为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这句话讲就是所有的圣贤都讲无为的,但是,到底对于什么是无为讲的是不一样的,由此是圣贤之间有差别。那么,按照我的理解,只要有思有辨就是有为,就你做事情,你在那儿思考、在那儿辩解,如果还有情绪的话,那就是有为。还有我们看看阳明怎么论这个知行合一的,他这句话说得非常的有意思,他说“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所以,这个知行,就是当你行了你就自然知了,他说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被私欲隔断的。这个私欲是什么?就是他的心里,这个心怎么样?实际上指的愿望或者想法,不是说我要行孝了,然后我就孝了。这是他借这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对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儿看法,就说我们人的感官系统,比如说好好色、恶恶臭,那么,这个它是一个我们身体的自然反应,它是无为的。但是,涉及到人类的行为,教化之后则就有问题了。比如说我想大家可能也都有这样的问题、疑惑,比如说我们生活中,如果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在早些时候没有孝和悌的观念。但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怎么样?你仅仅有了孝和悌的观念,所以,你才会想孝、想悌。所以,通常是知在先,然后你再想去做。一个人如果他没有这个观念的话会怎么样?他可能很自然地对待哥哥好、对弟弟亲。但是,一旦有了这个观念之后,往往事情就变化了。比如说我们大家知道我们要孝敬父母,本来这是人的天性,你自然会对父母好的。可是一旦当社会告诉我们你要孝敬父母的时候,你就想我怎样孝敬父母呢,你就有一套规则和观念了,这样你就很难好好地去孝敬父母了。
心学表达方式容易造成误解
我这里要讲一个可能某些朋友不一定感到高兴的一个说法,就是心学的表达方式有一个弊端,这个弊端容易造成误解,我想也是我们很多人为什么有时很难理解,也是过去经常被人批判的原因。比如说心即是理,那么,理这个词它会让人们想到是一个道理,是一套规范、规则,有人说理解为一个愿望。我们通常还有这样的认知,比如我们常说我是好心、我是坏心,什么意思?我们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动机理解为心,这是人类对良心、对良知的一种理解,也是对心的理解,他总是会想着怎样做,想着一个标准、一个道理。所以,我们人类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教条主义者。而且,都会把心理解为一套规则、一套动机、一套想法。那么,心即是理这句话就会很容易把人误导到这方面来。而阳明要求我们是什么?要求我们是顺心而为,心动了就做了。
我举个例子,几年前我爸爸生病了,咳血,然后,医院去检查,做了CT,说胸部有东西,可能是肿瘤。然后,他们打电话给我,当时医生建议什么?医院去做个切片检查。我听到之后我就很自然这样想,因为我爸爸已经80多岁了,我想为什么要让他去做这个切片检查?切片很痛苦的,即便他是真的得癌症了,难道说我还要去让他去做手术?让他受那个罪吗?这是我的自然想法。所以,我当时就打算不去做检查,当然,更不会去做手术。我回去后就带他找个中医,找个中医给他做了一个脉诊,他诊断说不是肿瘤,只是一个肿块而已。结果吃了几副药就好了。后来,我姐姐还因为我是怕花钱不给我爸爸治病,我说他没有肿瘤,其实我当时想法就是很简单,为什么爸爸80多岁了,为什么要叫他去受这个罪呢?是肿瘤就保保守治疗,吃点儿中药,能好就好,不能好就拉倒。其实我知道我们很多人也会这样想,但是不敢这样做,你害怕什么?你害怕别人说你不孝顺,你一定要折腾父母,把他们折腾得生不如死之后,把你的钱花完了之后,大家都烦了之后你才能罢休,这就是不能顺心而为。
阳明还说心: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那么,这里孝亲之心、孝君之心,忠君之心都跟一个理相关,这个也同样是会把人们往那个“道理、原则”上去理解,而实际上我们知道阳明他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心在没有观念、没有思想的干扰下自然而然做。那样,你在父母面前怎么做就是孝,在君王面前怎么做就是忠的,没有规则。他说只有戏子,如果我们说讲规则的话,他说那个戏子在演戏的时候是最好的,是做得最忠、最孝的。
这里做一个总结,
第一,心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套道理规则;
第二,心不是脑;
第三,当我们大脑中没有观念活动、没有身体情绪活动时就是心的显现;
第四,心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是全身都是柔软的、舒服的、宁静的、空的、祥和的、愉悦的;
第五,而心遇到外境时会怎么样?它会自然采取行动,其效果是对各方都是最好的,不过,这好的标准不是我们现存的各种规范,也不是我们人为的标准,大多数会符合的,有些时候是不符合的。因为我们的心具有更高的智慧,具有远远超越我们大脑的智慧,因为我们的标准都是大脑制定出来。
通过静观找到心
那么,如何找到心?首先,到哪儿找心?其实我们的心就在心脏部位,它一直在那里,从来没有消失过。但是,它经常地隐退。再一个,我们如何找到心?注意,心的出现它一定是自动出现、显现出来的,我们是找不到它的。就是当你去找那个心的时候,那个找的那个动作是心智的行为,而一旦当你心智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心自然就退却了。所以,《中庸》中有一句话,它说“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就是那个道的状态,也就是说那个真正知行合一的状态是不能找的,是不能做的,一做就没有了,因为一做就是你按照一个规则和观念做的,它是自然而然呈现的。所以,当我们的身心处于宁静的状态时,心自然出来了,这个你不需要找,也可以说你找到了。其实我跟大家介绍一个找的方法,就是当我们在静观的时候,静观就是用心的力量来解决我们的心智问题。所以,当你静观的时候,那个心就自然出来了。那么,静观它有一个可以说很神奇的效果,它为什么有那个效果?因为它是用我们心的力量来解决我们心智和大脑的问题,也可以说用佛性的力量来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所以,它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是不可思议的力量。也就是说它也是我们能够非常好地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那么,静观它是一个技术,注意,它不是一套理论,学习静观实际上就是学习一套技术。那么,书和理论是为了解释这个技术的,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以及能够更好地操作它。所以,如果说你就读书学理论,而不去真正地静观去做的话,那么,它就没有任何意义。那么,静观的神奇表现在它在解决我们的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非常简单、高效的。很多时候可能对方还没有感觉到怎么回事就解决了。我曾经帮助一些人解决他的问题,用静观帮他解决,结果他还没说怎么回事问题解决了。大家注意,当你学会了静观之后,你按照这个程序引导别人操作,你就成为当今世界绝对是第一流的心理治疗师,除了精神病,一般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那是几分钟就解决的,完全不需要像现在的心理咨询师那么复杂。我有一个朋友做心理咨询师的,他听了之后、学了之后,他说回去后帮别人做咨询的话,来个人就三分钟一个人,不像过去他累死累活的,要听、要讲那么多。所以,它很神奇,既可以帮助你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我举个例子,大概是去年,我遇到一位出家人,是闽南佛学院的一位研究生,是个比丘尼。她有个问题,就是他一想到要回到出家前的那个生活就全身颤抖充满恐惧。这个问题很严重,他请教了许多高僧大德、法师,还找了许多心理咨询师帮他解决,都解决不了。那么,他去年到南京来出差,有个朋友把他介绍给我,然后我们就见面之后,我就问他什么问题,他就说他这个问题。然后,我就说你就现在你想象,想象你现在就回到了你出家前的生活,现在这样想。当他一想到出家前生活的时候,我看他什么呢?看他就呼吸变得重了,而且,整个胸脯怎么呢?在抖,就情绪很严重。我说他的情绪已经起来了,然后他想讲,我说你不要讲,我说你现在把眼睛闭着,先感受你的那个心脏部位的感受,注意,我下面讲的就是静观的程序了。首先,说你眼睛闭上,把身体放松,把肩膀放松,然后感受你的感受,感受你心脏的感受。我就让他感受,大概感受几秒钟之后,我问她现在感受怎么样,我让她把眼睛睁开,我说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她说感觉心里抖的很剧烈。当然我知道她静观没成功,注意,我第一次让她感受她那个心脏部位的感受,这是静观的第一步,但是,她没做成功。那么,我再接着问她,大家注意,你们也可以这样做,这样来去替别人做静观。我说现在再把眼睛闭上,再放松肩膀,你现在感受一下你心脏部位的那个情绪是一个什么形状。大家注意,我们的情绪是有很多形状的,是物质的,情绪并不是一个纯粹心理活动,它是一个物质的东西,而且是有形状的,有的是像一个球一样,有的是一大块,比如说像一个蘑菇一样,有的时候像钢板一样、像玻璃一样。他说我的这个情绪是一大块,我说这样,你现在感受一下在你情绪的背后,就是你的脊背处是不是有个地方是空的,感到很舒服?她说是的,我说你现在听我讲,把那个空的那个舒服的东西贴到你的情绪上去,我说你不要想着怎么贴,你这样直接想就行了,你想贴上去就够了。结果她就做了,大概有几秒钟,我发现他的呼吸平缓下来了。一般的话,就是5秒钟左右,我说你睁开眼睛,我问他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他笑了,她说好神奇,当我把那个空的软的东西贴到那个情绪上之后,她比划着有一个球状,开始一个很大的球,她说我都看到那个球就这样变小,然后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我就感觉到很轻松、很舒服。这就是静观成功了,就是她那一大块情绪物质完全消失了,整个过程大概3秒钟左右。
静观的口诀
大家注意,静观的口诀就是一句话,感受我的感受。如果你感受几秒钟还没解决的话,那就是什么?那就是你的思维没放掉,没有真正放松,然后,就是刚才说那个东西,你要去找到你心脏那个情绪背后有一个空的柔软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先天的本体,先天本我。然后,当你感受,注意,就是感受,而不是思考、不是想象。当你感受到那个空的、柔软的东西之后,你把它往那个情绪物质上一贴就ok了。你不要想怎么贴,你只要想着贴就够了。注意,这是生命的本能,一旦你想怎么贴的话,你就做不到了。为什么?你想怎么贴就是你的心智出来了。静观的关键是要把思维放掉、把心智放掉,然后,我们的心才能起来,它才能够解决问题。这是大家一定要记住的。
有几个朋友曾经问过我,他说为什么我学不会静观,很多人说他学不会静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事的时候就在那里观,结果他就体会不到那个空的、松的、软的东西。静观是个解决问题的程序,准确地说是解决情绪问题的技术,没事不要静观,只有当你情绪起来时候你才需要静观。这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你不要没事就要静观,那种静观是假的,为什么?一定是你的心智,是你的大脑在静观的。为什么我们说只有在情绪起来的时候静观?因为那个时候当你情绪起来的时候,就是你的心智开始活动了,然后,你放松,那么,在放松的过程中你才能感受到你的先天本我出来,然后解决问题。而这个先天本我它就这样出现一会儿,为什么?
一旦当你的观念一起来的时候它就不见了。我们注意,我们的情绪大多数都在心脏部位,其他部位也有,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在这里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东西,我们是用心,就是先天的本我来解决问题的,而先天本我它出现的时候,它就是这个状态,就是你会感觉什么?空的、宁静的、舒服的、柔软的。那么,反之,只要你有情绪活动,那么,都可以静观。再或者说只要你的身心不净了、你的大脑不空了,有僵硬的时候,你都可以静观。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宁静的状态,一旦不静的时候就可以静观。有人问我我打坐,打坐这个很舒服,我要怎么静观呢?如果你坐在那里很轻松、非常舒适的话,不要静观,因为那时候就在静观中。可是当你情绪起来的时候,念头起来的时候,你观一下,然后就坐着就是了,不要想着我观,你一想到观那都是心智在观,是假的。
那么,在静观前就是要学会放松,把眼睛闭掉,还有一个放松大脑,放掉思维意识。那么,怎样放松大脑、思维意识?通常就是你要把肩膀放松。有人说我睁着眼睛也可以静观,睁着眼睛的时候通常我们的心智就起来了,那时候是内观,是佛家所讲的观,它也有效果。注意,我们可能有人学过内观,内观效果也挺好的。但是,它与静观相比,不是一个东西,因为内观是用大脑心智的力量在观的,而我们是用心,是真正的先天本我的那个心在静观的,它所用的力量是不一样的。那么,用心智观和用先天本我观的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一点,如果你用心智、用大脑观的话,你在大脑的中间一定有一个地方是紧张的。比如说我们有人没事在那儿观的话,你如果你用心智在那儿观的话,你发现你大脑中有个地方是紧张的,因为你说你要观,要观就是一个思维意识。所以,那个观就是心智在观。而静观是什么?静观的时候是要把大脑放松的,心智、意识放掉的,全松软的。所以,这点是最根本的区别,也是静观跟其他一切观法的不同点。
刚才我已经把静观的程序讲了两个了,下面我再结合这个PPT再简单地强调一些点,第一个,感受我们的感受首先感受心脏部位的感受,所以,我们通常人在感受到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尤其是有比较剧烈的痛苦的情绪时怎么样?都想逃跑,想逃跑,不愿意面对它。实际上你跑不掉的,你不过是转移了而已。所以,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绪、什么感受,大家注意,你不要逃跑、不要逃避它。同时,你也不要想把它赶跑、排斥它,我们很多人很本能想把它排斥,排斥是没有效果的。你要承认它的存在,它是个感受,所以,不迎不拒,然后你就感受它,无论是什么你就感受它。这个是第一步,内观也是完全这样讲的,在文字上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在静观的时候真正放松了,就是把那个思维意识放掉的话怎么样?通常当你去感受那个感受的时候,通常是3到5秒钟那个情绪就消失了,也可以说它化掉了。然后怎么样?你感觉到很舒服、很空、很静。通常是你的情绪越强烈,当这个情绪被消掉之后,那个舒服感就越强烈。所以,如果说你在那儿感受5秒钟,那个情绪还在的话,就说明静观没成功,需要重来,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你的大脑思维意识没放掉,没有放松。所以,静观的要点在于放松。
今天的人类的思维意识都很发达,就是我们的心智都很发达,所以,很多人让他感受那个感受的话,他做不到,他总是在想象,总是思维意识在里面起作用,或者是一种思维意识去感受。所以,这里我就发明一个方法,这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摸索和跟很多人交流之后发现的,怎样能够把那个思维放掉?我刚才讲那个比丘尼,你们还记得吗?我这样问她,我说首先你感受一下你那个情绪是什么形状,他说是一个球状的。我再问她,我说你感受在球状情绪后面有没有空的地方,她说感受有。我们注意,我们的情绪它一定是一块东西,而一块东西它一定有边界的。那么,情绪的边界它是空的,是柔软的东西,这个它一定在的。我教过很多人,大多数人都能找到这个感受。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就把它贴上去,你只要想就贴上去了,就像你说我要张嘴,你这样想张嘴嘴就张开了,如果你想着我怎么张,你反而张不开了。那么,注意静观之后,就是他如果成功的话,他在一瞬间是很轻松、松软的,不过注意,这种感受很短,通常就几秒钟就过去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其他的观念又起来了,心智又出来了。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那个感受如果你想去感受它的话,你说我来感受一下这个感受,感受那个什么轻松、愉悦的感受的话,当你感受它的话它又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当你想感受的时候就是你的思维意识又出来了,它又起动了,因此,那个心的感受就又消失了。要记住,我们的心是无为的,完全是无为的,它不会跟那个心智去竞争的。
上次一个朋友讲他在静观的时候,他的心智跟那个心在斗争,他想调解,结果就是他的心智胜利了,他问我怎么回事。是说因为你的调解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心智的想法,而且,你的心是无为的,它不会跟你争的。所以,你只要是想做什么事情,那么,我们的心就会让你做的,心是完全无为的。
静观为什么跟修炼有关
那么,静观是解决情绪问题的,它为什么能够跟修炼产生关系呢?因为我们所有的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情绪造成的。所以,当你把情绪问题解决之后,你的很多心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你祛除了那些心灵创伤之后,你的性格、脾气、秉性、嗜好等都随之而解决,还有身体问题,通常我们的许多身体问题,那个疾病如果是由于情绪造成的话,当你把那个情绪解决之后,通常那个身体的疾病也解决了。所以,它可以用来治病的。
静观一共有三步,刚才讲了第一步,第二步是什么?就是感受大脑部位的感受。我刚说了有80%的情况我们第一步都解决了,可是还有一些问题第一步解决不了,就是你没有放松。为什么放松不了?你的问题在大脑,此时大脑里有什么感觉?通常有一个地方是堵塞的,打个比方说,如果有情绪在静观的话,你怎么放松、静观都解决不了的话,怎么办?这时候你去感受大脑,同样会感受到大脑中一定有个地方是堵的,因为大脑里没情绪,但是有堵的地方,然后,你就感受那个堵的感受,它就消失了。如果你感受到它还不消失的话怎么样?你可以同样在那一块堵塞感的周围同样找到那个空的、柔软的东西,然后再把它贴上去,通常也能解决。
那么,95%的情况通过前面两步都能解决了,可是还有5%的情况前两步不能解决,需要第三步,第三步就是静观的观的意思了。第三步怎么做?就是静静地看着大脑里面的念头,比如说如果说你前面两步都做了,你感到那个情绪还不能解决掉,怎么办?这时候你就看着大脑,注意,有人说我看不到怎么办?你只要看就看得到了,这是本能,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你只要去看着那个念头你一定能看到。注意,这个看不是说你像看前面一个花、一个草一样看那个东西,其实你是感受到,有的时候你真的能看到一个观念、一个句子在那里面,你会感受到那里面有一个念头、一句话,比如说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当你看到有一个念头在那里面重复自己或者在那边说的话,注意,无论它是什么,你就看着它,不加评判地看着它,它就走了。而当那个念头一旦走了之后,你立马全身都松下来了,情绪平复。那么,这个就是一个观,大家只需要静静地看着它就够了,实际上就是像你感受心脏的感受一样,只要感受它就够了,你不需要想我怎么看、我怎么想、我怎么感受,直接做,就够了。我们注意,这些都是生命的本能。所以,有朋友就这样说,他说我发现这个静观是生命的本能。真的是这样,为什么我说是发现者,不是发明者呢?因为我不过是把我们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这个能力和特点告诉你它在这里而已,你只要去这样做,就一定能够发现它。所以,大家只管做就好了,不需要问为什么,也不要想怎么做。
我们可以用静观来解决我们自己的各种心结、心灵创伤,如果你有相关的创伤的话,你可以有意地解决,比如说你回忆起那件事情,你的情绪就起来了,然后就可以静观。当然,你可以用它来帮助别人做。通常有些大的问题的话,你可能需要多次静观,尤其是跟我们的事业、跟我们的工作有关的事情,因为涉及到很多方面,你需要多次静观才能解决。你如果替别人解决情绪问题,就引导他来做静观,效果是一样的,只要你把那个程序掌握好就可以了。
我刚刚说当你学会静观之后,你用这三个程序,你可以帮所有的人做心理治疗,注意,不是咨询,真的可以治愈,大家可以尝试,非常有效的,你可以通过当面做、打电话,都可以的,只要能够对话就可以了。我有时候会帮别人在电话中做,比如说你放松,就全身放松听他讲,然后,你当你放松的时候,对方的感受,你是能感受到的,过去有人说有特异功能,可以千里传感,对方想什么你知道,想什么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对方的感受你可以感受的。然后,你就引导他。我们也可以借看电视来静观,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电视中的情节很能够激发人的情绪,这些情绪都是你自己的问题。所以,你可以经常在看电视时静观,这样对你的自我修养会有很大的帮助。通常静观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发现自己会越来越淡定,你就可以找你身体里面感受到那个定境,平常都是很静的,这个静不是说像死水一样,而是你会感到有一种宁静感,这种定力很舒服的。而且,还有什么呢?你的心会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善良,各种不好的品格会慢慢地自然消失,好的品格会逐渐形成。简单说句话,你就发现你自己越来越具备古人所说的那种圣人的品格,而且这个时候你才能知道圣人是怎么回事,我们凡夫其实对圣人的理解都是误解,真正的圣人绝不像你想象那样。
静观与知行合一
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观,你对知行合一的状况就会越来越理解,其实当我们的心很静的时候,你做事就是知行合一的。然后,随着你静观的深入,你在深入中就越来越能做到知行合一,你的言语和行动就是你心的直接呈现。然后,你会感觉你生活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幸福,注意,这个幸福不是激动、不是高兴,就是这种宁静的愉悦感,无忧无虑,你不再会为过去的事情悲伤,也不会为未来的事情焦虑。这时候你才知道人生原来如此美好,这里就是天堂。
好,最后对大家的一个请求,静观是一个自利利他的一个技术,希望大家在学会了之后能够尽快地能够把它传播给更多的朋友,最后把你的体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有一个静观艺术群,大家如果高兴的话,也可以到里面看看,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体验。
这种生活如果你真的体验到的话,你会感觉它非常的美好,这是种体验,不是一种观念、一个认知。所以,你做到了你才知道。静观跟禅宗的观念头有相似之处,就是第三步的时候有那个观念头,但是,这个观与禅宗用来观的那个东西是不一样的,禅宗的观它是心智的观,而我们说的观是心的观,就是在你全身放松的情况下你去观那个,解决问题的那个力量源泉是不一样的。另外,静观还有第一步、第二步,大多数情况下这两步可以解决问题,关键是它可以彻底地清除情绪。
--完--
根据录音整理,如有不妥,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