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身与心日常保健养生灸附,虚弱儿童

2019-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针灸疗法,尤其是艾灸法,在成为医学最高目的的预防疾病、癌症辅助治疗、保健及增健方面,能奏大效,这是为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所证明了的。因为艾灸可以使白血球和红血球增加、血色素增高、白血球的嗜菌能力变为强大、血中钙质份量增加、对结核赋予某种程度的免疫力。

出身医学世家、中国针灸学首位研究生导师承澹盦先生在他年著《中国针灸学》中写道:“施灸后,有害物及细菌之吞噬作用,与免疫体血液之新陈代谢一致旺盛,因此,关于生活机能之诸种症变,如疼痛痉挛,能使之镇静缓解;属于生活机能之衰弱不振,能使之鼓舞兴奋。关于充血淤血,能使之解散与调节,其他营养增加,能抵抗一切病变,而恢复健康。……针灸之功效,既广既捷,针灸之施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大众,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行之必要。”

综合研究证明,艾灸有明显的消炎、镇痛、预防毒疠、预防疾病、癌症辅助治疗、活泼机能、促进营养、养生保健诸多功效与作用。

日用保健养生灸法

寿达一百多岁,唐代号称药王、真人的中医大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瘧毒不能着。”中国古语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日本古谚语“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内肩(风门)之灸人皆炷”。足见,灸足三里穴,可预防一切疾病,早已成为东方各民族的生活常识。

关于灸法《千金方》写道:“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因背为阳,且诸阳皆会于头面,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取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在施灸时原则上要先从阳经施灸,然后再灸阴经,在体位上必须从头向足,从上到下的次序。(暴急症候例外)临床的经验是,如果颠倒施灸,没有大的问题,多有面热、咽干、口燥等不快的后遗症。新病灸炷宜大宜多,逐渐而小而少;久病灸炷宜小宜少,逐渐增大增多;体强者可大可多,体弱者应小应少;头面胸肋宜小宜少,腹背腰臀宜大宜多,四肢末梢可酌量中等。“……惟四肢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体及肉厚处,针可深,灸多无害。”

日用防病保健灸法的功效及原理

功能:防病保健、营养强壮

主治:无病可防,有病则治。本灸法对感冒、百日咳、吐乳、消化不良、腹泻、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病,眼、眼诸病,高血压、胃肠疾患等有效果显著的防治作用。还可预防中风,对提高新陈代谢水平,防止衰老、延年长寿有一定促进作用。

身心一体观:大凡患病之人都希求急速功效,但这与“病去如抽丝”的疾病康复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而艾灸无论在保健或治疗时,都附带着一种“温暖”与贴身的心理“关爱”,这是更需要被重视的。传统针灸治疗,对于治疗前后医生、患者的宁神静气、心态平和都有具体的要求,在讲求速度的现代这已经很难了。不过,在医患都无法平和的时代,艾灸的“温暖”与身心“关爱”能带来片刻的心神平和与身心舒泰却是真的。

①初生至青春期,十七八岁,灸风门。可配身柱穴(幼儿期)。

这主要是为了预防感冒,并兼以预防肺结核、百日咳、消化不良、腹胀和其他疾病。古人畏惧感冒,因为它是万病之始。就是今天,依然将各种感冒视为十分棘手难以对付的万病之因,还是不变的。

风门穴,为治疗风疾之要穴,是风邪出入之门户,故名风门。不仅对风邪的预防与治疗有效,对中风、脑淤血等的预防和治疗亦有效,亦有泻胸中之热的效力。

(此类手绘穴位定位图来自《中国针灸学》(承澹盦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一版),后文不再标注。)

风门穴定位在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临床主治症:多灸可预防感冒,主治胸膜炎、支气管炎,百日咳、颈项部痉挛、发于背之痈疽等。

身柱穴定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为督脉气俞穴,能疏通督脉之气血,主治感冒、咳嗽。

(此类实体摄影穴位定位图来自《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57年一版),后文不再说明)

②青年期,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

古时在预防花柳病的同时,主要是为了增进腹腔脏器机能,保障生殖系统健康。现代医学也证明了此效用,而且,这不仅是下毒之灸,还是女性调理月经等妇科疾患的必需之灸。

三阴交穴,足三阴经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

三阴交穴位定位在内踝肩尖上三寸,胫骨后缘凹陷中,距内踝尖四指并拢横径。

临床主治症:男女生殖系统疾患、月经过多、子宫出血、阴茎痛、遗精、淋病、睾丸炎、慢性胃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胀满、肠疝痛、肠雷鸣、下痢、下肢神经痛及麻痹等。

(此类机体内部结构穴位定位图来自《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等编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年一版),后文不再说明)

③壮年期,三十岁到四十岁左右,灸足山里。可配膏盲俞、关元穴。

足三里在足阳明胃经上,可以增进脾胃运化能力,将逆气下引,保障机体健康,防止衰老,预防一切疾病;若在老年人则可预防中风,为最好的保持长寿的方法。

足三里穴,“一寸一里……穴在膝盖下三寸,故名足三里”。

足三里穴定位: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肌肉陷中。或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掌按在膝盖,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

临床主治症:消化不良、胃痉挛、食欲不振、羸瘦、口腔疾患、腹膜炎、肠雷鸣、便秘及四肢倦怠、麻痹及神经痛、脚气、头痛、眩晕、眼疾、其他慢性诸疾患。

膏盲俞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

主治:久病虚损。宁心安神,益气补虚损、理肺气,可使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上升,纠正贫血状态。

关元穴定位:体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穴属元气之所藏,小肠之募穴,又当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脉四经的会所,乃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所在。脾胃赖以温养,肠胃赖以蠕动、吸收营养。所以关元穴不仅有强壮之功,还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效。

④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弱,一般与足三里同时兼灸曲池。

足三里之灸同上,曲池之灸,可以使眼明亮,预防白内障;保持牙齿坚实、血压降低。

曲池穴,曲者曲肘之处也,池者阳经有阴气所聚,阴阳通化,治气分亦能养阴,故名曲池。

定位:屈肘时横纹外端尽处,既桡侧端凹陷中。

临床主治症:肱神经痛、臂肘神经痛、肩胛神经痛、半身不遂、脑充血、扁桃腺炎、胸膜炎等。

日常保健参考艾灸操作方法

A隔姜灸

用新鲜老姜切取约三分厚(为避免火灰灼伤,初始可再厚些,直径大些,逐渐视情况减薄、减小)。用针刺出多个针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之穴上或患部,在姜片上,正对穴处或患处,放置适量的艾炷(最初期尽量小一些,避免烫伤等意外),不需多,点燃。感觉灼痛时,则把姜片连带艾炷稍微提起,热觉稍减仍放于原处,或手持姜片往复移动,视皮肤上汗湿红润,按之灼热,即可止灸。

如忽视火热轻重,任其灸燃,可能发生水泡。如不慎发生水泡处置水泡方法,以微针刺水泡边入,压去水液,以脱脂棉擦拭干,外以消炎油膏敷于纱布盖之,每日更换,至愈为止。因为隔姜灸很少起泡化脓,故适应症极广泛,如一切肠胃病的呕吐、泻痢、腹痛及风寒湿痹、痿弱无力,凡属于阳虚症候均适应之。

B隔蒜灸

用独头蒜切片,以针刺多孔,上置艾炷。施于应灸孔穴或肿处(未化脓)上灸之。此隔蒜灸法,最适宜肿伤初起及肺痨、癌症、蛇蝎毒虫咬伤等,有消肿、拔毒、定痛、散结功能。

C隔盐灸

用干净食盐填平肚脐,上置大艾炷灸之,灼痛时即更换艾炷,不拘多少壮,对腹痛疗效颇良。若施于霍乱吐泻以致肢冷脉浮者,大有回阳救急之功,但必须连续灸之,以指温脉起为准。

D艾条灸

纯用温灸纯艾条(或掺入对症的药末),将一端点燃,烧红,将燃着的一端对于应灸穴位上,或远或近,类似雀啄食之状,使局部感到温煦热力,待灸处红润烙红,即行停止。

****现在很多药店都可以方便买到制作好的温灸纯艾绒或艾条,可以随宜使用。

身体瘦弱及虚弱儿童灸法

艾灸对象:爱吃偏食、清早起不来、总是精神不振、易于疲劳、缺乏食欲、容易感冒,致使课堂精神涣散、成绩一般不佳、远足旅行落伍、甚至聚会活动时有晕倒的孩子。

灸法:以风门、身柱、灵台、孔最等为基本灸治穴,再根据某些孩子情况,加上两三个必要的穴。在一个月中,每天,以温灸艾条(或药艾条)熏灸或隔姜艾炷灸之。能持续半年效果会十分显明。为了操作方便并避免灼伤,推荐使用隔姜灸法或艾条灸,艾炷放置量要少于成人。

风门穴同上文。

身柱穴,本穴位于脊柱之上,与两肩相平,为人身肩胛部负重的支撑之柱,为负身之主柱,故名身柱。具体定位:正坐,背脊第三胸椎棘突下陷中取之。临床主治症:脑及脊髓疾患、癫痫、夜惊、衄血、支气管炎、小儿搐搦、癔病、热病、感冒、肺结核等。

灵台穴,为心灵居处,内应心,长于清热解毒,治疗疔疮,因“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定位(参考上“身柱”图):正坐,略前俯,背脊第六胸椎棘突下陷中取之。临床主治症:支气管炎、肺疾患、恶寒、感冒、痈疽、疔疮等。

孔最穴,“孔者,空穴也。孔最者,最主要之孔窍也。”

定位:手臂前伸,手掌向上,从尺泽穴直对鱼际穴,下行三寸是穴位。腕横纹上七寸,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临床主治症:前臂肌炎、手指关节炎、肘关节炎、热病汗不出、咳嗽嘶哑失声、咽喉痛等。

若有疑问,可联系







































白癜风患者的就医误区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hl/17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