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2017-6-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处理不当可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并发症。因此采取一系列的康复护理技术解决膀胱功能失调,以预防脊髓损伤并发泌尿系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例,男87例,女23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刀刺伤5例,脊膜瘤术后2例,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外伤所致例。均经X线、CT或MR扫描诊断为脊髓损伤。22例为颈髓损伤,27例为胸髓损伤,6l例为腰髓损伤。转入我科康复时已经过急救及手术治疗后4—6周,生命体征平稳,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或双下肢瘫痪,排尿功能障碍即神经源性膀胱和感觉障碍。99例患者表现为尿潴留,其中97例携带留置尿管合并不同程度的尿路感染,2例已行膀胱造瘘术携带造瘘管;其余11例表现为尿失禁,残余尿量大于ml,使用假性尿袋和纸尿裤管理尿液。康复护理措施1膀胱内残余尿量测量 指导患者尽可能自行排尽尿液后立即导尿,引出的尿液即为残余尿量,也可采用B超测定膀胱内残余尿量。正常女性残余尿量小于50ml,男性小于20ml。当残余尿量大于ml时应实施间歇性导尿。根据患者膀胱容量、压力和残余尿量确定导尿次数。一般为4~6次/d,当残余尿量小于ml时可减少导尿次数,睡前及晨起各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小于50ml时可停止导尿。2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 正常人的膀胱容量为—ml,充盈期膀胱内压力为10一15cmH2O当膀胱内压力大于40cmH2O时,发生输尿管反流和肾积水等上尿路功能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40cmH2O被视为安全压力的上限。 操作方法:将记好刻度标记的ml膀胱冲洗用生理盐水(35—37℃)和测压管悬挂在带测压标尺的输液架上,嘱患者尽可能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插入一次性导尿管,引出膀胱内的尿液记量(残余尿量),将三通管分别与尿管、测压管、膀胱冲洗的输液管正确连接,调整输液架高度使测压管的零点与患者的耻骨联合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以10—30ml/min速度开始往膀胱内灌人生理盐水,并观察测压管中的水柱波动情况,记录每进入50ml液体量对应水柱波动的数值,当测压管中的水柱升至40cmH2O以上或尿道口有漏尿时停止测定。此时的压力为膀胱压力,撤除测定装置,引流排空膀胱,引出尿量为膀胱容量,拔出尿管。根据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评估,膀胱内压力低于40cmH2O才可实施间歇性导尿。对尿失禁频繁、膀胱容量特别小的患者仍采取留置导尿,进行夹管训练。3间歇性导尿 间歇性导尿是指当患者膀胱充盈时将导尿管插入膀胱,排空尿液后立即拔除,不将导尿管滞留于膀胱内的方法。目前认为,间歇性导尿简单易行、成本低、清洗得当也可有效预防感染;防止采用加压排尿引起肾积水及肾功能不全;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规律排出膀胱内残余尿液,并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间歇性导尿有无菌性间歇性导尿和清洁间歇性导尿两种。对刚刚拔除留置尿管后开始实施间歇性导尿初期的患者,由护士采用无菌技术实施间歇性导尿,2周后指导患者、家属或护工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间歇性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制定饮水计划 实施间歇性导尿前3d为患者制定饮水计划。指导患者定时饮水,限制饮水总量,每日—ml为宜,每小时饮水1次,每次~ml,不要一次大量饮水,睡前不再饮水。认真落实饮水计划,以便合理安排间歇性导尿的次数和时间。另外,根据患者间歇性导尿量(最好在~ml)及每日总尿量进行反馈,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尿习惯,保证膀胱训练适时进行。间歇性导尿需采用定时导尿的方法,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选择一次性导尿管 一次性F8~12号导尿管必须符合无菌、生物相容性好、柔软易弯曲、由高保形性材料制成、无创伤、方便取用的要求。目前广泛使用的有非亲水涂层和亲水涂层两种。对刚刚拔除留置尿管后开始实施间歇性导尿的患者,最好选择含亲水涂层的导尿管。1周后可改为非亲水涂层的导尿管;如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继续使用亲水涂层的导尿管。因为含亲水涂层的导尿管不仅较少引起症状性泌尿系感染和血尿等并发症,还能降低尿道损伤的风险,是间歇性导尿导管的首选。操作流程无菌性 歇性导尿由护士完成,我们主要介绍清洁间歇性导尿流程。(1)准备清洁或无菌的8~12号导尿管、弯盘、尿壶,将病床之间的隔帘拉好,遮挡患者。女性患者需准备一面镜子。(2)用清水洗净会阴部,特殊情况时可用一次性湿巾清洁会阴部。(3)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干净双手。(4)取出导尿管润滑。(5)将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自行导尿的女性患者借助镜子找到尿道口。(6)导尿末期用双手由外向内按压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向前下方挤压膀胱,待尿液不再外流时,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排尿,松手再加压,反复多次,力求排尽尿液。(7)缓慢拔出导尿管,分类处理用物。(8)记录排尿日记。有坐位平衡的患者在轮椅上操作更方便,没有坐位平衡的患者必须由家属或护工操作。注意事项 (1)定时导尿,切忌等患者膀胱过度充盈时才进行导尿,以免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并发症。(2)当导尿管通过三个生理弯曲时患者应放松、深呼吸,缓慢插入导尿管,切忌用力过快过猛导致尿道黏膜损伤。(3)导尿管插入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应暂停5~10s并把导尿管拔出3cm左右,患者深呼吸,然后缓慢插入。(4)女性患者阴道填塞时会影响导尿管的插入,导尿前应除去阴道填塞物。(5)当尿液排空后应及时拔出导尿管,若在拔管过程中遇到阻力,可能是尿道痉挛所致,应等待10min并放松,然后缓慢拔出导尿管。(6)每次导尿前的自排尿量和导尿量均要记录在排尿日记中,并观察尿液的气味、颜色、性状,及时发现问题。(7)如在导尿过程中出现血尿、导尿管插入或拔出失败、插入导尿管时出现疼痛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师,以便及时处理。4膀胱再训练 膀胱训练是恢复膀胱功能,达到自行排尿的常用方法,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争取及早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排尿意识、排尿习惯、激发技术、手压法以及肛门牵张和盆底肌训练等方法训练膀胱,促进膀胱排空,防止泌尿系感染,保护上尿路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训练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做好动态评估记录。但对已经出现输尿管反流、肾积水、肾盂肾炎等上尿路功能障碍的患者禁止使用上述方法训练膀胱。心理干预1患者的心理疏导 患者由于突然的创伤丧失部分或全部基本生活能力,往往感觉到焦虑、烦躁、悲观、失望和不知所措,心理失去平衡。大部分患者转入康复治疗阶段时,当得知康复训练要以月、年计算时,就表现得非常焦虑。护士要引导患者面对生活的不幸,以乐观的态度重建生活的勇气;建立有效的情感沟通,帮助患者调整角色,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参与治疗、训练,学会自理。2家属的心理支持 由于脊髓损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特别是管理大小便给家人带来极大负担,导致陪伴家属心理压力很大,因此对患者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及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帮助他们与护理人员建立信赖与协同关系,在护士实施膀胱功能训练时,指导正确的膀胱功能训练手法,讲解训练的意义,患者家属才会认真配合,并鼓励、督促患者实施。健康咨询 功能训练必须医护、家属和患者三位一体参与整个训练计划,让家属介入训练,为患者回归家庭创造条件。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知识、膀胱训练及间歇性导尿的目的和方法,教会患者自我管理膀胱的技术,如何观察及预防泌尿系并发症,以及坚持尿控训练的重要性。结果 本组97例携带留置尿管的患者相继拔除了留置尿管,2例膀胱造瘘患者继续携带造瘘管。在以间歇性导尿、膀胱再训练为主要护理技术进行膀胱功能恢复训练期间,只有4例患者先后出现过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尿路感染,经处理症状得到控制,无尿道损伤、尿路结石发生。21例男性患者能自行清洁导尿;29例患者由其家属或护工实施清洁导尿;58例患者残余尿量小于50rnl,恢复了自主排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动态进展的,必须对患者的储尿及排尿功能、临床表现及全身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分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正确的康复护理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泌尿系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摘自《护理实践与研究》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好文章要跟大家分享哦!最专业的导尿知识,请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白癜风患者能用吗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