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胺培南联合利奈唑胺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
2016-1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张国兵1,卢晓阳1,张幸国1,鲍彰21、浙江大医院药剂科;2、浙江大医院呼吸内科杭州
1病历介绍患者,女性,73岁,体重56kg,身高:cm,职业:退休。1.1现病史:患者11天前在家中不慎着凉后鼻塞、轻微咳嗽,次日出现发热,最高达38.3℃,伴有乏力,10医院门诊就诊,予“美洛西林针3.0gbidivgtt”治疗5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但乏力、气急无缓解。3日前患者在家中再次不慎受凉,2日前再次发热,体温最高38.3℃,乏力加重,伴气急,咳嗽阵作,咳痰不明显,昨日来我院急诊,予“头孢替安针2.0gbidivgtt”抗感染以及化痰、解痉等对治疗后,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拟“发热待查”收住我院呼吸内科。1.2既往史:患者过去体质一般。既往有高血压史20余年、糖尿病史5年、支气管内膜结核、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5年。1.3个人史:退休,初中学历,成长于杭州。无吸烟、饮酒习惯。1.4药物过敏及不良反应史:无2临床诊断与诊断依据2.1主诉:间断发热、气急伴乏力11天。2.2入科查体:神志清,精神软,查体配合,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量哮鸣音,心率94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未见明显水肿。神经系统检查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5级,病理征未引出。2.3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0.1×10E9/L,中性粒细胞82.1%,血小板计数53×10E9,血红蛋白g/L,肾功能:肌酐清除率48.13ml/min/1.73m2,肌酐umol/L,尿素氮12.48mmol/L。肺部CT提示:两肺支气管病变,左上肺,两下肺伴感染。2.4入科诊断:1.发热待查: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内膜结核?2.II型糖尿病3.高血压病1级(高危组)4.慢性肾功能不全。3治疗过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以明确诊断,并予莫西沙星(拜复乐)针0.4gqdivgtt抗感染以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入院3天后查体发现患者右侧臀部有一伤口,追问病史,患者之前家中烫伤所致,考虑存在败血症可能,G+菌感染可能性大,第4天起改用利奈唑胺(斯沃)针0.6gq12hivgtt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针0.5gq8hivgtt联合抗感染治疗,治疗过程中体温趋于正常,10日后,血常规较前明显降低:白细胞计数7.3×10E9/L,中性粒细胞66.9%,但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定向力障碍,答非所问。头颅MRI提示:老年性脑改变。请神经内科会诊,未见明显脑梗塞病灶;请精神卫生科会诊,建议予西酞普兰(喜普妙)10mgqnpo,曲唑酮片(美抒玉)25mgqnpo治疗。后经临床药师会诊,停用抗精神类药物,以防止药物相互副作用,同时停用利奈唑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舒普深)针2.0gbidivgtt继续抗感染治疗,3日后精神症状改善,考虑患者感染已逐步被控制,医院继续治疗。4分析与讨论4.1亚胺培南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分析本例患者既往无精神异常史,在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合利奈唑胺后第10天开始出现精神异常:定向力障碍,答非所问。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日后,精神症状改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其它?内酰胺抗生素一样,已有报道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如肌阵挛、精神障碍,包括幻觉、错乱状态或癫痫发作,感觉异常和脑病亦有报导。因此,本例患者的精神症状亦不排除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引起的精神异常的可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碳青霉素的分子结构有关,即在α位碳原子上代入了与其他抗生素相异的侧链,此基团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相结合,且亲和力远大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同为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阻断了中枢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则中枢兴奋作用必然增强[1]。由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主要在肾脏代谢,24h尿中排出量为70%,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当停止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后,体内已经蓄积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需要一个排泄过程,在此过程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依然存在,因而,本例患者在停药3日后精神异常症状方得以好转。为了更安全地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按体重计算个人日剂量,尽可能使用药个体化,严防过量;②、严密监测肾功能,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剂量相应减少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说明书中要求:肌酐清除率≤70ml/min/1.73m2和/或体重<70kg的患者必须减少剂量。对体重很轻和/或中度至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来说,减低本品剂量尤为重要。③、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癫痫发作史的患者,慎用或小剂量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避免应用;④、对老年人和全身情况差者,应减少用量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但首次负荷剂量不应减少过多。4.2利奈唑胺与5-HT综合征利奈唑胺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上市前的研究提示利奈唑胺对各类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不良反应小且不易产生耐药[2]。但上市后,由于使用人数增多,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超过推荐疗程,出现了骨髓抑制(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各类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视神经病变甚至进展至失明[3]、乳酸酸中毒、5-羟色胺(5-HT)综合征的报道。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医务人员对本品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较为熟悉和注意准妈妈孕期需要警惕以下妊娠不适快讯长乐男子持刀当街伤人4死3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