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DPN,致力防与治记南阳糖尿病神经
2021-2-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和病程明显相关,但约一半的患者没有症状,也就是说一个隐形的破坏分子正在慢慢向DPN的患者走来,也许某一天会突然加速侵袭,怎么办?5月31日一场聚焦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新的诊断、治疗学术会议在南阳召开,并以此为焦点展开研讨。此次会议规格达到国家级别,因为讲者分别是全国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学组组长、医院院长赵志刚教授,全国著名神经电生理的开拓者宋新光医院内分泌科马建新护士长。会议由南阳市糖尿病学会主委金文波主任主持。三位讲者分别从糖尿病神经病变新的诊治方法,糖尿病神经病变电生理检查和糖尿病足护理三个方面由浅入深的讲解。一场巡回河南各大城市的关于DPN的专题讲座打开序幕。
在赵教授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他牵头所做的一些研究提出了专家们都关心的问题。如DPN临床筛查应用研究(例),研究分为TCSS组,神经电生理检查组,DPN阳性组,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56.2±8.71岁,病程8.05±6.34年,HbA1c(8.80±2.25)%。各种方法筛查,神经电生理阳性例(占62.69%),TCSS阳性组例(占56.43%),DPN阳性组例(占63.71%),初步诊断为疑似的患者,最终诊断转化为确诊的比例为59.02%,初步诊断为临床诊断的患者,最终诊断转化为确诊的比例为86.81%,为何筛查方法不同患病率差别如此之大?赵教授又做了各检查灵敏度与特异度(N=)研究和糖尿病神经病变不同体检方法敏感性比较(N=),指出各种筛查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确认了最佳筛查组合,即踝反射+温度觉+震动觉,为临床提供了方便可行的方法。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面,虽然临床上有甲钴胺制剂、硫辛酸制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可供选择,而且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使用这些作用较单一的制剂并不能全面的解决这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而木丹颗粒无论是在神经修复方面,以及抗氧化应激、抑制醛糖还原酶、改善微循环等多方面都表现出综合作用的优势,这在木丹颗粒的基础研究均得到了证实。
木丹颗粒的临床效果同样使得临床专家和患者感到惊讶,这从患者使用后不断点名要求处方给了专家很大信心。医院所做的临床观察让我们认识到木丹颗粒和甲钴胺的联合应用在改善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烧灼感等症状方面有叠加效果,这与木丹颗粒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纠正代谢异常,甲钴胺修复受损神经作用有关。两者合用,综合干预DPN病理基础,获得比单一使用甲钴胺更好的临床效果。
又是一次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饕餮盛宴,只不过地点换作了南阳。尽管天色已晚,但会议结束后专家们久久不愿离开,围在赵院长、宋教授身旁咨询、探讨,他们知道一年中并没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学识的提升,相信这是一次激发他们努力诊治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热情,增强信心,获得手段,合理用药的学术会议。
点击右上角的“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和更多朋友分享。
u
或在“添加朋友”中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