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早作预防远离甜蜜负担
2021-2-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及死于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且情况日益严重。据世卫组织统计,约10%中国成年人患糖尿病,近一半成年人是前驱糖尿病患者。这与该国年不到1%的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创造了财富,催生出新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越来越喜爱吃快餐和喝含糖饮料。这些因素导致肥胖症及诸多健康问题。中国每年花费亿美元用于治疗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约占全国医疗保健开支的13%。对中国家庭来说,治疗糖尿病花费巨大。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24%的开支用于治病,因为很多新药是他们自掏腰包。
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但可通过胰岛素注射和药物来控制。但中国的问题是,大多数病人不知道自己患病,只有35%的患者进行相应治疗,而在美国是63%、日本是50%。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统计,由于延迟诊断、治疗,年有万人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报告显示,在中国治疗糖尿病的费用84%花在住院和手术上,只有6.7%用在胰岛素上。世卫组织说,若不采取紧急行动降低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风险因素,比如不健康的饮食和缺少体育锻炼,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到年会从目前的1.1亿增加到1.5亿。
糖尿病失控的十二个信号 血糖失控在全身都有信号,神经、血管及气管都会有,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美国“MSN健康生活网”最新载文,刊出美国疾控中心糖尿病专家蒂娜?圣约翰教授总结的“糖尿病失控12个信号”。视力变化。糖友有时可能会发生视力模糊,阅读困难,晚上看灯出现光环等现象。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视力模糊,看东西出现黑点或者闪光等问题。另外,从黑暗处到较亮处时,糖友眼睛需要更长时间加以调节。
听力丧失。耳朵中很多细小血管及神经对听力过程起到关键作用。高血糖会损伤这些血管和神经,使糖友听力丧失风险比普通人高两倍。
牙龈出血。除了出血之外,高血糖还会导致牙龈萎缩及出现严重牙周病的症状。久拖不治,则容易导致牙齿脱落。牙龈炎会导致血糖更难控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口腔干燥或溃疡。高血糖会导致口干舌燥,更容易发生口腔疼痛、溃疡、炎症和龋齿。勤刷牙和每半年看一次牙医,有助于防止与糖尿病有关的口腔疾病。另外,戒烟和定期清洁假牙也非常重要。
头晕眼花。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起身站立速度太快时感到有昏晕感,心跳过快。这些情况可能会突然发生,或者同时伴有呼吸急促、胸闷、说话不清或视力丧失。这时心脏或大脑供血可能减少或受阻。应立即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
四肢刺痛或麻木。神经损伤会扰乱四肢与大脑之间的神经传递信号。血糖过高容易造成手脚针刺感或麻木,走路时感到脚痛。腿部和脚部肌肉力量减弱,站立不稳。
手脚经常疼痛。受损神经会传递混乱的信号,造成身体反应与外界刺激难以同步。很轻柔的毛毯碰到脚都可能会产生疼痛感,夜间疼痛更明显。另外,糖友会感觉手脚极热或极冷,或者感觉像戴了手套和穿了袜子。
腿部痉挛或疼痛。高血糖会让血液循环不良,这会导致糖友走路或者进行其他身体活动时发生小腿、大腿或臀部疼痛。休息后,疼痛感减轻。建议将此症状告诉医生,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保护血管。
肠道及膀胱功能紊乱。高血糖损伤膀胱神经后,患者难以识别何时该小便,导致憋尿,从而让膀胱炎频发。如果肠道神经持续受损则容易导致便秘和腹泻。胃部消化食物能力也会大大削弱,导致呕吐和腹胀。
出汗异常。血糖过高容易导致一些患者出汗更频繁,夜间或吃饭时尤其严重。但是,有些患者则完全不出汗,即使在大热天也很少出汗。另外,检查一下脚底,如果皮肤很干燥,说明汗腺功能出现异常。
性生活困难。血糖过高容易导致男性勃起困难或勃起时间过短,女性阴道干涩、性唤起困难、难以达到性高潮。因此,出现性问题,也要查血糖。
皮肤干燥或瘙痒。血糖过高时,体液相对较少,易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皮肤裂口易造成细菌侵入皮肤,导致感染愈合缓慢。其他症状包括:皮肤出现黑色斑点、水疱、皮疹、鳞状脱屑或豌豆大小硬块。皮肤局部还会出现僵硬、蜡状、发凉或无毛等现象。
这12种信号中,有很多都是高血糖造成的神经病变所引起。木丹颗粒便是一种专门针糖尿病出现的四肢麻木疼痛、手脚经常疼痛、出汗异常、皮肤干燥或瘙痒等症状治疗的创新药物,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因此,早防早治,阻止疾病的发展是关键。
解读糖尿病的几种化验指标 血糖(GLU)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应在早晨6-8点抽血检测,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为糖尿病;6.1~7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异常(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为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异常是界于正常人和糖尿病病人之间的过渡阶段,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人在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后,通过体内的各种调节机制的调节,血糖浓度仅为暂时升高,两小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人体的“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抽取空腹血标本后,口服75克葡萄糖,然后每隔一定的时间测定血糖含量并画出曲线,即为“糖耐量试验”。正常值:空腹血糖3.9~6.1毫摩尔/升,服糖第一小时后血糖6.7~9.4毫摩尔/升,第二小时后血糖≤7.8毫摩尔/升,第三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患糖尿病时,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
糖化血红蛋白(GHb)和果糖胺(GSP)由于血糖受饮食、活动、药物的影响而波动,因此,测定一次血糖只能反映取血当时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血糖情况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4%~6%。果糖胺反映检查前两周的血糖总体控制状况,正常值为1.5~2.4毫摩尔/升。
尿糖(U—GLU)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毫克/分升)时,肾小管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尿糖增高呈阳性,临床用“+”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尿微量白蛋白(MALB)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肾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一般化验的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中出现蛋白或其他异常时,肾脏病变常不能逆转。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反映早期肾损伤的良好指标,如尿中MALB超过30毫克/24小时或20微克/分,则提示有早期肾损害,此时严格地控制血糖并及时用药,肾功能尚可恢复正常。
血、尿酮体检查严重的糖尿病可使酮体在血中堆积,造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筛查阳性也可能是由不能进食、呕吐造成的,筛查阴性也可能发生了酮中毒,故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的β-羟丁酸含量,超过0.5毫摩尔/升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盘点大众对糖尿病的十种误解 01只要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病人血糖可以明显升高,但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因为在应激状态解除以后,这些病人的血糖多可恢复正常。所以,一定要在排除应激因素影响以后,多次复查血糖均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才能最终确诊为糖尿病。
02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有些人体检空腹血糖正常就以为自已不是糖尿病,其实未必。因为空腹血糖正常,但如果餐后血糖很高,同样也可诊断为糖尿病,这种情况多见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因此,必须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尤其是空腹血糖大于5.6mmol/L而且肥胖的人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餐后血糖情况,以避免漏诊。
03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尿糖阴性可排除糖尿病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必须尿中有糖,否则就不是糖尿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血糖在肾脏的排泄过程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血糖浓度、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和再吸收能力。如果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降低,而对滤出血糖的再吸收能力尚好时,血糖浓度虽高但无尿糖,医学上称之为“肾糖阈增高”;反之称为“肾糖阈降低”,即血糖浓度正常,尿糖却呈阳性。肾脏排糖功能不正常的人,尿糖检查不能准确反应血糖浓度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不可依据尿糖来诊断糖尿病。
04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是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导致“三多一少”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血糖。血糖升高造成大量糖分从尿中丢失,带出了大量水分,一方面造成了体内脱水而口干多饮,另一方面大量营养物质丢失而使人易饥多食。一般说来,血糖水平超过10mmol/L以上,尿中才会出现糖,进而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对于空腹血糖水平超过7mmol/L,但低于10mmol/L的患者,尽管其“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同样也要诊断糖尿病。记住:“三多一少”症状只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线索,最终确诊还是应以血糖为准绳。
05儿童糖尿病都属于1型糖尿病
过去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都是1型糖尿病,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剧增,儿童2型(旧称“非胰素依赖型”)糖尿病也越来越多。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营养过剩,活动少而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有关。现任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卡夫曼是一位小儿内分泌专家,他指出,2型糖尿病已是美国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在过去10年中,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了33%。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在近日举行的国际青少年糖尿病协会第30届年会上,国际医学界人士对儿童2型糖尿病这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也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