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辰国际重磅在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时开
2020-11-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年8月27日下午,展览“想象的未来”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盛大开幕,以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策划为首的重头项目“今日美术馆·未来馆”也在今天揭开神秘面纱。这个项目由高鹏、隋建国、王晖共同发起,黄笃担任学术主持,苏磊担任策展人。旨在探讨美术馆最具先锋、未来性的空间概念。以参观者的视角呈现对全新生存环境,即网络化社会的思考。“今日未来馆”不仅仅是一个创意青年的理想蓝图,更是一个开拓者对未来的尝试与探索。
▲展览“想象的未来”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开幕,外景。
下午13:00,研讨会——想象的未来/如何理解“艺术的未来”在今日美术馆五层会议室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今日美术馆·未来馆”项目的三位发起人——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国际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国际著名建筑师王晖;“未来馆”项目学术主持、独立策展人黄笃;“未来馆”项目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家苏磊;著名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何桂彦;新媒体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缪晓春;美国著名的生物艺术家、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纯艺术系主任SuzanneAnker;当代艺术家胡任乂;新媒体艺术家徐文恺、林科;雅昌执行总监谢慕等。研讨会围绕“今日美术馆·未来馆”与展览“想象的未来”展开讨论,嘉宾们从艺术的虚拟与现实、“未来馆”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交流与探讨。
研讨会现场:发言环节▲研讨会现场:“未来馆”项目学术主持、独立策展人黄笃发言
国际策展人、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黄笃在研讨会的开场提到,“未来馆”的展览立足于艺术与科技,旨在扩展此领域对社会发展的回应。展览涉及到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增强空间,而作品与空间生成的新的维度是通过Ipad实现的。
▲研讨会现场: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发言
高鹏为我们介绍了虚拟展览的App,通过PPT的演示来向我们展示今日未来馆。他认为传统的馆是数据的概念,没有真正的进行空间的开发。好的艺术品一定要与观众要有情感纽带,作品不是简单的复制到云端,我们必须以情感为前题。
▲研讨会现场:国际著名建筑师王晖发言
王晖探讨了美术馆空间与作品的关系,他认为空间能够帮助作品来表达,刺激艺术家做出更好的作品。王晖还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假想:假设给每一个艺术家的每件作品提供空间,并通过技术手段,比如Ipad,手机终端来表达。
他认为,未来馆不存在视觉形态问题,每一件作品的展览空间就像星球一样。最后,未来馆变成了一个没有的东西,它是信息量的储存。
▲研讨会现场:国际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发言
隋建国谈到,年他的个展《运动的张力》为今天未来馆的设计埋下了伏笔。
作为雕塑家,他很少考虑不实在的东西,但现在摸不着的领域也得关照。隋建国以其艺术资历作为基础,站在实体这面,探索虚拟与现实的重合。
▲研讨会现场:“未来馆”项目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家苏磊发言
苏磊认为在现在,未来是最重要的主题。中国又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北京是与这一主题非常贴近的城市。就我所理解中国本地现实,就是我们跟其他城市的差异,这个差异是我们今天的特色。
这个社会形成一种形态,就是说他这个内核是冰冷的,而且强硬,外在表面是温和的、融合的,我们当下特色也是展馆结构性的特色。
年轻的艺术家更多的有这种生活体验,个体的体验,个体不同的文化基因对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一种新的形态。意大利未来派的运动将美国文化从欧洲艺术中隔断出来了,而今天的中国与年前的意大利很像。
▲研讨会现场:艺评家、策展人、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教授,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发言
何桂彦认为展览给他的印象与平时的感觉不一样,大作品的分布和逻辑关系都特好。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展览:1.作品与场景本身的关系,隋建国的作品好像是在宇宙中,而SuzanneAnker的作品让人觉得是温暖的。2.涉及到跨学科,包括展览的名字“想象的未来”都体现了我们寄情于媒介、科技。未来不仅寄托于此,还有我们本身的反思,我们的人文情怀。
他认为美术馆最重要的是功能:展览、空间、观众,而利用数字和媒介的结合是个很好的描述。过去我们看是被动地,艺术品是孤立的。但美术馆新建了一种公共关系,未来的美术馆不再被动和冷冰冰的,它是民主的,今后的作品,也不再是封闭的自我结果,美术馆完成一种新的民主和观看。
研讨会现场:自由讨论——技术与艺术黄笃:现代性给人带来了一种焦虑,技术带来了民主、公共性、边界,同时也带来了批判性,这给未来馆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研讨会现场:美国著名的生物艺术家、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纯艺术系主任SuzanneAnker发言
SuzanneAnker:我们利用工具来观看,能使我们得到一种重新的思考。其实,最新的生物科技中,和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很像。当人们在空间中穿行时,他的感受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的。
虚拟空间给人身体的反映完全不一样,就是数字媒体也没有一个完全的展示。即便在虚拟的作品中,也于环境有关。如果美术馆是指灵感的来源地,一个存放逝去事物的历史的空间,那么它就不是朝向未来的。
黄笃:生命科学在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认为中国的美术馆还是在一个起步阶段,分类还不全。未来馆我们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它是艺术家的想象力与技术的结合,我们要超出以往的经验。
▲研讨会现场:新媒体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缪晓春发言
缪晓春: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一个部分,《虚拟最后的审判》用软件来做的,那是10年前的事了。我有三件事情要做:1.实体的东西、2.增强现实、3.线上、线下的部分。我很关心下一个展览是什么时候,实现技术的门槛是什么?未来馆的概念需要有延续性。
▲研讨会现场:当代艺术家胡任乂发言
胡任乂:我很高兴接受邀请,并为此感到兴奋。在西方,新媒体和未来的概念是博物馆的劲敌,是对资本的打破。美国会回避对新媒体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如果他们去做,他的资本家的谎言就会被揭穿。展览体现了一个民主化的艺术状态。
▲研讨会现场:新媒体艺术家林科发言
林科:那些东西在没有在实体空间中呈现之前是很有意思的。想象是一种虚拟,美术馆的空间足够大的时候,他可以承受所有的想象,而传统的大的美术馆本来就具备想象的能力。
黄笃:林科的空间就是他的电脑。我们需要探讨有边界的空间、空间的属性给人交往带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