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津遇难者默哀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2020-1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昨夜天津塘沽突发大爆炸,截止发文,遇难人数已升至44人,其中包括12名消防勇士。一夜之间,有老人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儿女,有多少孩子失去了他们的父母,有多少妻子正在等待他们的丈夫归来...
丧亲,是一种失去所爱之人的一种体验,莫过于人一辈子中最痛苦的事儿之一,会带来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影响。例如情感方面会出现悲哀、焦虑、孤独、无助、惊吓、思念甚至愧疚与自责等。
生理上则会出现疲乏不振、叹息、失眠、坐立不安、哭泣、食欲障碍、胸闷甚至窒息等;在认知方面则会有不相信、困惑、沉浸于对亡者的思念等思维。
哀伤,是一种对丧亲的一种情绪反应,包括了一系列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症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此外,往往与逝者的关系越亲密、越重要,悲伤情绪的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丧亲之后的临床表现和暂时进展的哀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每一个丧亲的个体所表现的都是其特性,并不意味着就不能进行评估和诊断了,因为这些个体都具有丧亲之后的一些共性。
哀伤急性期哀伤的急性期,起始于得知所爱之人去世的噩耗,包括分离反应和应激反应,强烈思念逝者,并夹杂着哀伤焦虑等情绪,在幻觉的影响下可能听到逝者的声音,看到逝者的面貌,或感觉到逝者的存在。丧亲的人可能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感到疑惑,也许会脱离日常的活动,也许会怀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对逝者的逝去的感动十分震惊。在哀伤急性期的症状,包括烦躁不安、焦虑、抑郁、愤怒,可能会引起相关的生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心律和血压的升高、可的松水平的升高、睡眠节律扰乱以及免疫系统改变。已有研究提示,丧亲早期阶段会增加躯体疾病的风险,例如心肌梗死和(或)应激性心肌病,同样还会增加心境、焦虑、物质滥用障碍进展风险。
哀伤适应期走出丧亲的阴影可能是漫长的,但总体来说,当逐渐接受丧亲这一事实,并展望之后的希望和计划,哀伤也会慢慢的消散。然而,再当遇到一些特殊的场合时,如结婚周年日、家庭度假或聚会,哀伤的情绪依然会被激起。此外,一些不恰当的想法、行为或者一些并发问题会使哀伤复杂化,会使丧亲适应这一过程举步维艰。
复杂性哀伤复杂性哀伤,又被称之为“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griefdisorder;PGD,编者注:为了统一,将PGD译为“延长哀伤障碍”,但译者个人更倾向于“持续性哀伤障碍”的译法),影响着世界2%-3%的人口。这一障碍的特点是:比起正常的丧亲哀伤,复杂性哀伤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日间功能受损更加明显。所哀伤的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伴侣,可以是任何亲密的关系。如果是自己亲密的伴侣去世,复杂性哀伤的发病率大约是10-20%;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去世,其父母发生复杂性哀伤的发病率更高,如果去世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或亲密的朋友,发生几率显著降低。如果所爱之人的去世是由于自杀、他杀或事故,发生复杂性哀伤的风险也就越高。在性别方面,更容易发生在女性身上,尤其是那些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示,脑部特定部位的异常与复杂性哀伤的发病有关,包括发现在fMRI上犒赏系统功能的改变,自传体记忆、涉及情绪调节的神经系统、神经认知功能的异常。复杂性哀伤也与其他躯体疾病相关,例如睡眠节律紊乱,物质滥用,自杀意念或行为,免疫功能异常;还有研究提示,复杂性哀伤还会升高个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在这些躯体疾病中,尤其是睡眠节律紊乱,也许是导致复杂性哀伤的其他躯体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此外,复杂性哀伤还会影响其他一系列疾病的治疗方案。在哀伤的急性期,复杂性哀伤的特点是持续的、强烈的思念逝者,渴望其复活和悲伤,通常这些症状还伴随着对逝者的持续想念,其音容笑貌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并对逝者去世的事实感到怀疑或无力接受与所爱之人已人鬼殊途的现实。在这一期间,患者会极力避免任何能让其想起逝者的人或物,但又通过回忆、浏览、触摸、或用鼻子嗅,试图把握住逝者的点点滴滴。患有复杂性哀伤的患者通常会感到震惊,愕然或情感麻木,他们也有可能开始疏远其他人,可能是因其幸福感与逝者紧密相连的信念。患者也有可能会逐渐丧失自我,不适应因逝者去世所带来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并经常对看似无穷无尽的哀伤感受迷惑。亲人朋友想帮其走出困境,但最后却徒劳无功,他们也许会不再与患者联系,甚至批评患者,这样会增加其孤立感。导致复杂性哀伤可能是多因素的,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心境障碍或焦虑症病史、酒精或药物滥用史、或多个所爱之人去世的连续打击。照顾终末期患者的照料者发生抑郁症、在丧亲期间抑郁症发生较早预测着复杂性哀伤发生较晚。同样也包括一些个人的因素,例如,与逝者或复杂性哀伤相关的关系或特质。当丧亲的人面临生计问题、逝者死亡带来的严重应激、社会支持不够、逝者死后与亲戚朋友发生强烈经济利益冲突,其发生复杂性哀伤的几率也很高。
评估与诊断对于复杂性哀伤,目前还缺乏诊断标准和正式用语,与应激特别相关的疾病分类工作组,通过总结目前的关于复杂性哀伤的文献,对于复杂性哀伤的诊断标准起草了提案,在最新的ICD-1中该疾病为“延长哀伤障碍”,该提案是基于目前具有一致性的指南,并在临床中进行实践。还有两项提议已经交给DSM-5工作组,包括在DSM-5中称之为“持续的复杂的丧亲障碍”(合并了每个提议中的某些诊断),并且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ICD-11-临时提出的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指南基本特征:1持续且普遍的哀伤反应的特点是渴望和思念逝者,脑子里都是逝者,伴随着强烈的情绪痛苦(例如,悲伤,负罪感,愤怒,自责,拒绝,很难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感觉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无力重拾积极的心境,情感已麻木,很难参与社会或其他活动。)2在丧亲后的哀伤反应异常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明显超过社会、文化的一般水平;这种分类不包括逝者死亡后6个月的哀伤反应和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更长的哀伤反应期。3造成了个人、家庭、教育、职业或其他功能的重要方面临床显著的受损;如果功能仅仅由大量额外的努力来补偿,比起之前的功能或预期的功能,目前的功能严重受损,这应该考虑为因复杂性哀伤导致的功能受损。与普通的哀伤反应的重叠特征1正常的哀伤反应持续时间小于6个月,或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持续时间可能会超过6个月但仍处于平均水平2在评估患者哀伤反应的持续时间是否超过正常水平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和文化等背景,以及患者周围的人(例如,家庭,朋友,社区的邻居等)对逝者死亡的反应,还需要鉴别患者主诉是否夸大哀伤反应的持续时间。其他特点1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