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
2020-1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结构生物学----------
1.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复合物3.8埃的结构:对剪接体组装及催化的理解
Science
年1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再发长文,题为《U4/U6.U5三小核核糖核蛋白复合物3.8埃的结构:对剪接体组装及催化的理解》(The3.8AStructureoftheU4/U6.U5tri-snRNP:InsightsintoSpliceosomeAssembl
2.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施一公团队
进一步阐明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详细作用机制
Science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领导的团队在《科学》杂志上“背靠背”刊登两篇重磅论文,首次获取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mRNA进行剪接的基本作用机理。而在年8月2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施一公教授的课题组再次发表两篇关于剪接体的重量级论文,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关键复合体的详细作用机制。
前体mRNA剪接这一最为基本生命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却受限于剪接体高度复杂和动态的结构。组成剪接体个别蛋白的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手段去解析,而当要研究剪接体的整体结构时则需用到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最近,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课题组在这一领域再度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首次以3.5埃和3.4埃的高分辨率分别解析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Bact和C剪接体的整体结构。上述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于8月28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Bact剪接体结构(图片来源:《Science》)
▲C剪接体结构(图片来源:《Science》)
该重要发现为理解mRNA的成熟过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以帮助人们在分子水平上构建出一幅mRNA剪接过程的微观而宏大的图景。
3.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颜宁、高福团队
NPC1蛋白介导胆固醇转运和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
Cell
6月2日《细胞》发表了一篇题为《NPC1蛋白介导胆固醇转运和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此研究系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组高福院士课题组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结构,并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过程,从而为干预、治疗罕见遗传疾病"尼曼-皮克病"和埃博拉病毒打开了新大门。
NPC1是一个由个氨基酸组成并含有13次跨膜螺旋的膜蛋白,该论文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报道了人源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的4.4埃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并分析探讨了NPC1和NPC2两个蛋白协作介导细胞内胆固醇转运的分子机制,同时为理解NPC1介导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
4.清华大学颜宁团队
解构钙离子通道蛋白
Nature
最近,颜宁教授的团队取得关键突破,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将解析Cav1.1结构的分辨率提高到了3.6埃,从而揭示了这一重要的离子通道蛋白之前尚未解析的工作机理细节。这一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上。
颜宁教授课题组的工作为我们首次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Cav1.1通道蛋白的近原子结构模型,为对肌肉兴奋收缩偶联过程进行根本性的解读提供了基础。不仅如此,Cav1.1通道蛋白结构的成功解析使得与之进化上相近的Ca2+或Na+离子通道蛋白的同源建模和工程改造成为可能,为解读这两类通道蛋白功能和相关病理提供可行的三维结构模型,并为基于上述结构的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基础。
5.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与常文瑞-李梅研究组
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统II-捕光复合物II超级膜蛋白复合体(PSII-LHCIIsu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