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第12

2018-12-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第12期报道专题为“脑静脉系统疾病”,医院神经外科范一木教授作为专题组稿专家,精心组稿约稿。在“脑静脉系统疾病”专题中,广东医院李宝民教授概述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上海医院冷冰教授对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进行剖析;范一木教授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解读;李宝民教授详细分析了12例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相关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医院曹向宇教授系统阐述了脑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中球囊扩张状态下行脑血管造影术的临床意义;医院孔东生医师撰写了术中磁共振导航技术在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医院李桂林教授撰写了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一例。

此外,本期还刊登了临床病理报告、临床研究、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临床医学图像等栏目的精彩文章,以飨读者。

01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李宝民,梁永平(广东医院神经外科(李宝民);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梁永平))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最常发生于静脉窦,也可发生于皮质静脉和深静脉,发病率较低,静脉性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0.5%,成人和儿童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3,成年女性发病年龄明显低于成年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34和42岁)。病因学研究显示,服用避孕药、妊娠期和产褥期(特别是妊娠期最后3个月和产后)、外伤、感染、肿瘤等均与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分子水平研究显示,GA基因多态性、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等均与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密切相关。Ferro等研究显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上矢状窦(62%),其次是横窦(41%~45%),深静脉如大脑内静脉或Galen静脉(11%)、直窦(18%)相对少见,然而随访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死率较其他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高3倍,还可能出现双侧丘脑或基底节梗死,并在短时间内发生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恶化。02

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冷冰,高超(上海,医院神经外科)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最常见的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疾病,由于其病残率和病死率高、自然病程不确定、血管结构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切除、血管内介入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不同治疗方式组合、不同动-静脉畸形分级、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高危因素,使我们难以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整理出所谓的“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规范”,而且面临更多的是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的困境与挑战。03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范一木(医院神经外科)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04

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相关性神经功能障碍12例临床分析——李宝民,梁永平,曹向宇,宋伟健,胡深,杨春水,王传明(广东医院神经外科(李宝民,宋伟健,胡深,杨春水,王传明);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梁永平,曹向宇))

研究背景脑静脉窦优势引流是常见的解剖学特征,而非优势引流侧静脉窦回流缓慢导致皮质静脉血液滞留,可以造成局部脑静脉压升高和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本文探讨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可能出现的局限性颅内高压的诊断和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共12例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患者,8例表现为头晕、头部肿胀,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大脑皮质出血,2例双眼视物模糊,2例伴同侧搏动性耳鸣,1例有发作性睡病表现。2例颅内压mmH2O。9例MRI未见明显脑水肿及其他异常。DSA提示10例为左侧横窦非优势引流、2例为右侧横窦非优势引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抗凝治疗,其中2例行非优势侧横窦内支架植入术、5例行颈动脉溶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7d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均于2周内出院并继续抗凝治疗1年。随访6~34个月,可正常生活,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加重和复发;2例6个月后随访时复查DSA提示非优势引流侧横窦对比剂滞留时间较前缩短。结论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可以引起局部脑静脉压升高,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头晕、头痛和耳鸣。抗凝治疗、血管内溶栓和必要的支架植入术对促进局部静脉回流、减轻脑组织内潜在的血液淤滞和水肿、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作用。05

脑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中球囊扩张状态下行脑血管造影术的临床意义——曹向宇,李宝民,王君,刘新峰,梁永平,葛爱莉,张雅静(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曹向宇,王君,刘新峰,梁永平,葛爱莉,张雅静);广东医院神经外科(李宝民))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中于球囊扩张状态下行脑血管造影术以预测术后穿支静脉回流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共93例脑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包括51例脑静脉窦狭窄合并颅内高压和42例源于脑静脉窦狭窄的搏动性耳鸣),63例直接行脑血管造影术测量横窦和乙状窦直径并根据测量结果选择支架,30例于球囊扩张状态下行狭窄侧颈动脉或椎动脉造影术以明确穿支静脉回流情况,回流缓慢者选择较脑静脉窦直径小1~2mm的支架。结果脑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达%(93/93)。63例根据脑血管造影术测量的横窦和乙状窦直径而选择支架患者中45例选择9mm×40mm支架、15例选择8mm×40mm支架、3例选择7mm×40mm支架,支架平均直径(8.67±0.68)mm;术后11例(17.46%)出现穿支静脉回流缓慢。余30例于球囊扩张状态下行颈动脉或椎动脉造影术而选择支架的患者中3例选择8mm×40mm支架、11例选择7mm×40mm支架、16例选择6mm×40mm支架,支架平均直径(7.57±0.67)mm;术后仅1例(3.33%)出现穿支静脉回流缓慢。两组患者选择的支架直径(t=15.,P=0.)和术后穿支静脉闭塞发生率(校正χ2=60.,P=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后穿支静脉闭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于球囊扩张状态下行脑血管造影术可以有效预测穿支静脉闭塞的可能性,并为选择适宜直径的支架提供依据。06

术中磁共振导航技术在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孔东生,孙正辉,武琛,姜金利,薛哲,马玉栋,王文鑫,程林,张治中(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术中MRI导航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行术中MRI导航联合术中电生理学监测下显微外科手术,同时于术前和术中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将BOLD-fMRI与DTI图像融合,形成病变、脑功能区和锥体束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和变化。结果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团直径2~7cm、平均(3.41±0.85)cm,病变毗邻感觉功能区6例、运动功能区7例、锥体束10例、语言功能区14例、视觉皮质2例、视辐射9例、基底节2例、脑干3例。49例在保留重要功能前提下全切除畸形团,4例因术中MRI导航确定畸形团与脑功能区关系密切而残留部分畸形团。术后8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双侧视野缺损1例、肌张力降低3例、面瘫1例、失语2例、肌张力降低合并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时间[19.37(6.00,30.0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45例(84.91%)、4分3例(5.66%)、3分2例(3.77%)、2分1例(1.89%)、1分2例(3.77%),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采用术中MRI导航联合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可以适当扩大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手术适应证。07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一例——李静伟,向思诗,凌锋,张鸿祺,李桂林(053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患者男性,59岁,主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3d,于年9月20日入院。患者3d前跑步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和右侧听力下降,医院行头部CT和MRI检查提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动脉瘤,右侧小脑新发梗死(图1a,1b)。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遂至我院就诊。







































北京最好白癜风知名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cs/16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