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伤肝伤肾用胰岛素会成瘾专家为

2018-2-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编者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之一。而现实是,我国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得到有效和规范治疗,仅有1/3的患者血糖控制基本达标,糖尿病知识普及仍然不够,公众对于疾病认知、用药中仍有不少误区。误区一二甲双胍伤肝伤肾

现在很多观察认为二甲双胍在eGFR(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45(毫升/分钟/1.73平方米)以上的都是可以使用的,也就是说轻度和中度肾功能不全病人还是可以使用二甲双胍,从二甲双胍的使用中来获益。那么我们中国的一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认为二甲双胍会伤肝伤肾,实际上证据发现,二甲双胍并没有由于药物本身来导致的肾损害和肝损害。但是在肝功能不全,尤其是肝酶超过以上的患者,不推荐使用双胍类药物。

常用的双胍类药物有安多可(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

误区二用胰岛素就不用口服药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指出,有8种因素导致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还有胰岛素抵抗、肝脏糖原分泌过多、脂肪分解过剩、肾脏对糖回吸收增加、肌肉组织储糖能力下降、胃肠道糖的吸收分解速度加快、中枢神经对饱食敏感度下降。有时即使用了胰岛素,还是应该联合应用口服药物,当然具体用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误区三用降糖药就可以放心大吃了

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广德指出,服用降糖药物须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为前提。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郭晓蕙同样指出,服降糖药物后还是要注意饮食控制。药物是帮助糖代谢,吃了药也敌不过一顿“饕餮大餐”。

误区四忽视血糖监测

糖尿病有个很迷惑人的现象,就是往往病人感觉很良好的时候,实际身体中的血糖含量已经达到三五百,超标很多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体在血糖刚刚升高时会出现的一些一过性的视力模糊等现象,但病人没有把这当回事,他的身体慢慢习惯了高血糖的状态,自然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没有不良反应并不是说血糖自己下来了,而是病人的身体适应了,可是随着体内血糖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其他器官就会渐渐出现病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并发症。所以,病人随时都需要用血糖仪而不是凭感觉来掌握自己的血糖。

误区五用胰岛素会成瘾

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是激素,担心有成瘾性问题。其实这是对使用胰岛素的误解,或者是由于误传误听所致。胰岛素只不过是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正常激素,是任何正常人体内皆具有的一种物质,是根本不可能会成瘾的。。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和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服用胰岛素,这是疾病特点所决定,并非是成瘾。

误区六药物用的多就到晚期了

有患者认为联合用药的种类多了,便是到了糖尿病晚期。郭启煜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患者需要联合几种药物,是根据患者自身血糖特点,结合药物相互作用等其他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定的,并不一定是用药多了就进入糖尿病晚期了。

误区七别人用着好的药拿来用

郭晓蕙提醒,同样是血糖高,但不同患者而言原因不同,有的患者是吃的多引起的,那么控制饮食就会有所改善;有的是β细胞功能差引起,那么就需要加胰岛素。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用药切忌跟风,别人用着好的药未必就适合自己。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不一样,在选择药物时,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掌握好适应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医嘱用药。

误区八迷信中药,轻信偏方

郭启煜指出,不可否认,中药在改善症状方面有优势,但降糖效果而言西药更确切。张广德提醒,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应辨病、辨证使用,不要轻信偏方和验方。由于其剂型以及剂量比较固定,如辨病、辨证错误可引发诸多副作用,临床使用应当充分考虑个体的情况,结合病情,合理对症地选择。对个别中药过敏者应当禁用。

误区九一味追求贵药、新药

有些患者认为老药和便宜药肯定毒副作用也大。其实不然,糖尿病治疗用药因人而异,须遵从个体化选药原则,没有必要一味追求新药、贵药。比如降糖老药二甲双胍就很便宜,但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而且还可改善脂肪肝,降低体重、血压及调节血脂,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糖尿病健康专栏

以下为12.20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的具体地点

茗生大药房菜场店(武汉)

丹江口丹二巷春雷大药房(十堰)

祥瑞大药房(十堰四三厂虹景大厦)

时间为早7:30~11:30,望附近糖友有时间到指定地点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

我们是慢病健康知识的搬运工









































沈阳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正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cs/15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