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2017-6-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今日12时48分,迎来冬至。冬至是24节气中第22个节气,是冬季6个节气的第4个,“数九寒冬”的开端,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太阳黄经°,斗指子位(正北方向)。因为阴极而阳始至,故叫冬至。许多地方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数九寒天”开始,从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进入为时近3个月的“九九天”,就是9天为一个段落,9个9天共81天,就叫数九天(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一天,是日照最短的一天,所以也是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一天。,北方有吃饺子、吃馄饨习俗,南方则吃汤圆、米团、长线面。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可见,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从立冬开始至冬至前后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大家称为“补冬”。
打好冬季保“胃”战少食多餐避免焦虑
进入冬季以后气温变为寒冷。寒冷可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其兴奋性增高,使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使得胃部的血管痉挛、收缩,胃内血流下降,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胃粘膜保护力下降,导致炎症、溃疡等,从而出现胃胀、胃痛。正因为如此,冬季历来是胃病高发季节,轻者出现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呕吐、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所以冬季需做好保“胃”战。
起居保“胃”:天气寒冷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被,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
饮食保“胃”:饮食调摄也是关键的措施,进入寒冷的冬季,每个人食量都会有所增加,但不要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以减轻胃的负担。选择食物要易于消化,以温、软、淡、素、鲜为宜。温食是暖胃的最直接的方式,早晚饭喝些热粥对胃肠健康大有裨益。要避免过食生冷、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进补“保胃”:中医学认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也是积蓄力量以待“萌发”的季节,抓住这几个月进行调理,可以补偿夏季高气温以及过食冷饮等因素损害的脾胃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运转。冬季复发的老胃病多数属于脾胃虚寒证,应选择具有温胃健脾功效的药物或食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虚寒体质,进补之前应先辨证,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补。
冬至到防冻疮宜多吃牛羊等温性食品
冻疮多发于严寒季节,一般在气温5℃以下时发生,若能积极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或防止冻疮发生。预防冻疮首先是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平时坚持多用冷水洗脸、洗手和洗脚,是预防冻疮的好办法;经常搓手、按摩脚、耳等部位,促进这些器官的血液循环,也同样有助于预防冻疮发生,同时,广大群众还应坚持适当的冬季锻炼,促进血液循环,进一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预防冻疮还可以通过食物温补和药物预防。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等温性食品,改善营养供给情况,增强身体的耐寒力;有冻疮体质者,可在寒冷前服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另外还要增加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入。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有人表示水饺又叫饺饵,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北方有宰羊、吃饺子的食俗,南方有吃汤圆、米团、长线面的习惯。“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苯酚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