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侯月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016-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具有高住院率和致残率的临床特征。同时,AF的发病率随年纪增长而大幅增加,普通人群高达0.9%,80岁以上人群更是接近10%。因此,AF不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持续增长的巨大社会医疗负担。当前临床治疗AF的效果并不满意。已有研究表明,AF电复律2年内的复发率高达84%。PIAF、STAF、RACE和AFFIRMs等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治疗AF的窦率维持率最高仅为60%。外科心外膜消融治疗AF,成功率虽然达到82%,但不仅创伤大,而且并发症率较高,很多患者需要进一步行起搏器治疗。肺静脉隔离术(PVI)主要用于有症状耐药性AF患者的治疗,虽然取得了相对较高的围术期成功率,但术后5年的复发率超过50%,有些中心可能有着更高的复发率。
AF发病机制不清,是制约其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虽然AF发病机制已从多波折返、灶性起源、颤动传导、心房肌重构(电重构、结构和神经重构)、心房肌纤维化和凋亡、心房肌连接蛋白异构等,深入到心房肌表观遗传分子学的改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AF的触发维持机制仍未阐明。
近年来心脏自主神经(CANS)在AF的触发和维持机制中的作用,已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视。研究发现β-受体阻断剂、主控区(GPs)消融,以及去肾脏交感神经术都有降低AF发生率的作用。不仅如此,Coumel和Chen等还发现,AF的发生常常与夜间、休息、饱餐后、运动、低氧血症、酒精摄取、血管性帕金森综合症中断多巴胺治疗和倾斜平板实验等因素相关,并因此提出了迷走神经张力异常(AVNT)介导AF的新概念。实验室研究用刺激动物的迷走神经并快速起搏心脏,制作AVNT关联的AF模型,认为AVNT加重心房肌的电重构(心房肌不应期缩短、不应期离散度增大和心房肌传导速度减慢)是其促进AF发生的主要机制。近年来临床上已采用消融心房的GPs、碎裂电位(CFEs)等降低迷走张力的措施提高AF消融术的成功率。PVI+GPs术后三年成功率达到85.3%。年Stabile报道,PVI术后无AF复发者,仅有1%人达到PVI的完全隔离,提出消融心房GPs有着独立于阻断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提高AF消融成功率的重要意义。然而新近的研究报道,PVI+GP消融术无论是在PAF和PerAF患者,术后5年的窦率维持都显著降低。
与PVI+GP消融术相关的研究:心房肌自主神经“主控GP”调控的解剖研究表明,心脏自主神经(CANS)分内源性和外源性神经(ECANS,ICANS)。ECANS由脑干神经元核、迷走神经干、脊髓的交感神经链节后轴突构成。ICANS由中枢心脏的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副交感纤维传入并传出纤维及副交感神经核组成的GPs网络构成。心房的GPs大都包被在心外膜脂肪垫(FPs)中并集中分布在左心房和肺静脉交接处。大多数研究者共识心房GPs解剖划分:左上GP(LSGP)、左下GP(LIGP)、右前GP(RAGP)、右下GP(RIGP)、马紹韧带GP等五个群。GPs调控心房的功能研究认为,通常ECANS是通过ICANS的GPs网络调控SA(窦房结)、AVN(房室结)和心房肌的电生理功能(AERP,AERP离散度和电传导)。Armour提出了“心脏微脑”理论,认为心房GPs以“主控GP”的模式调控SA、AVN和心房肌的电活动。Butler报道了RAGP是迷走神经和星状神经节调控心房的“主控GP”,LAGP是联系左右心房GPs的“主控GP”。SunnyPo也报道了Marshall韧带和ILGP是ECANS和ICANS间的整合中心,主要调节房室结的功能。“主控GP”理论的提出,似乎为靶向性干预GP治疗AF指明了方向。年Shih-AnnChen研究认为,GPs临近局部心房肌的生理性异构或病理性纤维化的“AF巢”,并且发现“AF巢”与心内膜标测到的碎裂电位吻合,大多分布在左房-肺静脉交界处。
总之,自主神经系统与房颤的触发、驱动和维持均有着密切联系。然而,自主神经重构现象与房颤孰因孰果尚不明确,导致自主神经重构和电重构的确切机理亦有待探讨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可引起房颤,房颤又会导致自主神经重构,使房颤易于维持,逆转自主神经重构应该成为房颤治疗的新靶点。在心脏自主神经重构介导房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中,应当哪里治白癜风最专业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