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2017-6-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脊髓损伤是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脊髓的结构与功能的损伤,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
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一、疼痛
绝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在损伤平面以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部分感觉异常可以表现为疼痛,公认的统计是:1/3~1/2脊髓损伤患者有疼痛,其中10%~20%达到严重程度并影响日常生活,5%最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性措施:感染、褥疮、痉挛、膀胱和肠道问题、急剧温度变化、吸烟、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诱发疼痛,所以应积极避免或处理这些因素。保持良好的营养及卫生状态,正确地处理骨折和软组织损伤、适当的关节活动,以及正确的体位,都有助于避免疼痛的发生或治疗。
二、痉挛
脊髓损伤在受伤后数周即可出现肌肉紧张。痉挛可出现在肢体整体或局部,亦可出现在胸、背、腹部肌肉。在对痉挛的治疗之前,需要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并非所有的肌痉挛都需要治疗。有的痉挛对患者是有利的,比如:股四头肌痉挛有助于患者的站立和行走。但严重的肌痉挛对运动功能造成严重障碍,缓解肌痉挛可明显地提高活动能力。
处理手段:(1)解除诱因:在治疗痉挛之前,尽量解除增加痉挛的各种诱因,如:尿路感染、褥疮、骨折、嵌甲等。解除诱因后,痉挛往往会明显减轻。(2)冷疗或热疗:可使肌痉挛一过性放松,也可缓解疼痛。(3)水疗:温水浸浴有利于缓解肌痉挛,温度宜在27~30度;。(4)主动运动:作痉挛肌的拮抗肌适度的主动运动,对肌痉挛有交替性抑制作用。(5)被动运动与按摩:深入而持久的肌肉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张痉挛肌,可降低肌张力,有利于系统康复训练。(6)药物治疗。(7)手术:双下肢严重痉挛可选择手术治疗,进行“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三、泌尿系并发症
脊髓损伤患者容易反复发生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处理不当,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时间后可以导致肾功能不全。
处理方法:进行间歇导尿,导尿期间,病人每天入量应控制在-ml,一般早中晚各ml,上午10点、下午4点、下午8点,从下午8点至次日早上6点不饮水,输液病人可酌情减少,每4-6消失导尿一次,残余尿量ml以下,膀胱容量ml以上,且始终无感染,可作为终止间歇导尿的一个依据。
四、异位骨化
异位骨化是指在解剖上不存在骨的部位有新骨形成,可能与失神经有关,也可能与不适当的关节活动有关。此并发症的好发部位是髋、膝、肩、肘。多发生于伤后1~4个月内,在受损水平以下,局部出现红、肿、热,有的患者感疼痛,或伴全身低热。肿胀之后变硬,在皮下形成较硬的团块,急性期血沉AKP、CPK升高,约两周后X线检查可发现新骨形成。
防治办法:(1)、家属、护理人员或治疗师在活动患者的关节时,应注意动作轻柔,不要粗暴用力,避免肌肉或关节软组织的牵拉伤。(2)、如果确定发生异位骨化,运动训练应避免造成疼痛,否则会加重病情。(3)、早期局部冰水冷敷,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理疗亦可减轻局部症状。(4)、早期药物预防。(5)、如果骨化已经发生,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在骨化成熟后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五、体温调节障碍
脊髓损伤后(尤其是颈髓完全性损伤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失去控制,因而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环境温度降低时患者可出现畏寒,甚至寒颤,之后体温升高;环境温度升高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的不稳定和急剧变化,可造成患者全身不适,如:头痛、乏力、神差、肢体疼痛和痉挛加重等。
预防方法:(1)、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卫生时,防止受凉。(2)、天气寒冷时,及时给患者增加衣服和被褥,注意身体保暖。(3)、天气炎热时注意帮助患者散热。高热时用药效果不佳,以物理降温为主。(4)、体温调节障碍时,在经过正确的处理后,体温很快可恢复正常。如出现持续体温升高不降,应考虑感染存在,医院确诊并处理。
六、深静脉血栓
脊髓损伤病人长期卧床,静脉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便秘和泌尿系感染,都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处理措施:(1)、停止肿胀下肢活动将下肢轻度抬高(10~15°)。(2)、控制炎症,使用有效抗生素,局部可使用抗生素电离子导入、紫外线照射和超短波等。(3)、平时注意下肢活动(被动活动)减少平卧时间,睡眠时稍抬高下肢。(4)、促进血液回流使用弹力袜和弹性腹带促进血液回流。
七、心血管功能障碍
损伤发生在胸6平面以上的患者,由于交感神经完全失去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人体的应急能力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损伤在胸6平面以下的会导致部分交感神经失控。高位截瘫或四肢瘫患者最容易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1、心律失常常见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律失常、原发性心脏骤停,主要防治措施有:①维持呼吸功能,保持血氧含量,避免低氧血症。②减轻心脏负荷,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止痛、减少应急。③减少能量的消耗,注意排便、排尿的用力程度。④保持足够的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测定24小时出入水量,保证重要脏器灌注和心脏功能。⑤翻身要小心,避免过分刺激。⑧针对心律失常选择适当药物治疗。
2、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损伤后刚开始恢复活动时,防治措施有:①逐步抬高床头,延长坐位时间。②腹部采用弹性腹带,减少腹腔血液淤滞。③采用站立倾斜床,训练站立。④坐轮椅时,腰要前倾有助于缓解体位性低血压。⑤必要时使用升压药多巴胺等。⑥避免焦虑情绪。
e帮护作为提供专业居家康复服务的互联网平台,致力于汇聚具有一线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康复医师和康复师,利用他们的空闲时医院级专业康复服务。为确保用户能够享受最专业的服务,平台上的所有医生、康复师都经过严格的准入审查及岗前培训,所有服务和康复流程都是由专业的医生和康复师共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