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贴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2016-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一般糖尿病患者诊断10年内便会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现在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致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致使细胞内多元醇和果糖浓度升高及肌醇浓度降低,从而成为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神经组织周围的一些小的营养血管发生动脉硬化可能是单一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

《史記—扁鹊仓公列传》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所言之意是普通人所担心的事,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少。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且治疗费用昂贵,我科糖尿病患者众,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多,很多患者神经病变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为此,我科通过外出学习和引进新药品,虽然取得一定治疗进展,但仍然不能满足治疗需要。陆平科主任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探索出一种“简便廉验”的特色治疗方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检索大量文献,我科总结出利用中药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其理论依据如下:

糖尿病在中医范畴内为消渴病,虽中医学中并未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名,但根据其麻木、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消渴病合并“萎症”、“痹症”等范畴。古代中医学对消渴合并以上临床表现早有描述,如《丹溪心法》中载有:“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王旭高医案》中亦有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本病为消渴的合并症,在消渴的基础上以瘀血阻络为主要病机,消渴患者气阴两虚、燥热内盛,气虚不能行血,或阴虚液少,血液黏滞,血行不畅,或阴虚日甚、阴损及阳,导致阳气受损,筋脉失于温照,寒凝血脉,以致瘀血产生。消渴日久,久病入血入络,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瘀血阻络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筋脉失养则麻,肌肉不荣则萎,故见肢体麻木、疼痛等不适。

穴位敷贴给药是经皮给药系统的一种,最早载于《五十二病方》一书,其理论基础为整体观念、经络学说。腧穴为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将药物做成某些剂型,敷贴于特定穴位,利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对穴位刺激作用,药穴同疗,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药物气味入于凑理及腧穴,继而入于孙脉、络脉,进一步入经脉,循周身气血运行,内达脏腑,外散肌肤,广泛分布于全身,从而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贯穿人体上下,通过经络可将人体脏腑及经络之气输注于机体内外,因此穴位贴敷除去药物的药理作用,穴位贴敷尚可刺激穴位本身而激发经气,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整机体阴阳达到治病的目的。

本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接受,治疗费用低,主要适应症如下: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见疼痛和感觉异常,感觉异常包括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有时剧疼如截肢痛,呈昼轻夜重;有时有触觉过敏,甚则不忍棉被之压,须把被子支撑起来。

2.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上腹胞胀、恶心、发作性干呕、呕吐、体重减轻、大便秘结或大便溏稀或大便干稀不调。

3.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可诱发泌尿系并发症,如上尿路损害及肾衰竭,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院糖尿病科竭诚为广大糖尿病患者保驾护航!









































白癫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s/9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