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对老夫妻做菜时有个习惯,双双患上糖

2023/12/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据估算,我国糖尿病患者规模已超万,大约每14人就有1人患病,另有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做菜时放油像放水一样

夫妻俩先后患上糖尿病

60多岁的周阿姨(化名),老家在上虞,每隔三个月左右,她都会和老伴一起赶到浙大二院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找内分泌科副主任郑超主任医师复诊。

她对这对老夫妻的印象很深刻,“夫妻俩都是糖尿病患者,每次给周阿姨看完病,再给他老伴看,回去以后他们也是一起吃药,互相检测血糖。”

五六年前,周阿姨体检发现血糖值超标,被确诊为糖尿病。没过多久,老伴也查出了糖尿病。

两个人都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却先后患上糖尿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仔细询问了他们的情况后,发现了问题所在。周阿姨和老伴年轻时家里条件不好,吃的饭菜都没什么油水,现在条件好了,烧菜时放油跟放水一样,刹不住车。夫妻俩平时吃的也大多是荤菜,大鱼大肉不离桌。日积月累,两个人慢慢吃出了糖尿病。

确诊后,周阿姨和老伴开始吃药控制血糖,日常饮食也开始注意忌口,但血糖依然控制得不理想。

原来,周阿姨的儿子觉得,父母为了控制血糖,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担心他们营养不够,就买了各种各样的滋补品往父母家里送。

“这些都是好东西,吃一点对身体肯定有好处。”抱着这样的想法,周阿姨和老伴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吃补品,冬虫夏草每天3-5根,海参1-2条,还有燕窝、鱼胶、铁皮石斛,只要是市面上贵的好的滋补品,他们都没落下。

“偶尔吃点滋补品或许不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但是他们每天吃太多,无形之中能量摄入就高了,所以血糖一直控制不好。”郑超主任医师说,停了这些滋补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控制并配合用药,夫妻俩的血糖值终于回归正常。

每天都在一起吃饭

一家6口4个患上糖尿病

在浙大二院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因为同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导致夫妻共患糖尿病的并不罕见。不仅夫妻之间,其他家庭成员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在临床上称为“家族聚集性糖尿病”。

郑超主任医师遇到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家6口人,4个患上了糖尿病。

40多岁的吴先生(化名)在杭州开了一家小饭店,他既是老板又是大厨,烧得一手好菜,店里生意很好。平时,吴先生的爸爸、岳父、岳母在店里忙,每天都在一起吃饭。

或许是因为每餐都吃得太丰盛,几年下来,4个人的体重都噌噌往上涨,尤其是吴先生,身高1米75的他体重已经突破斤。

去年8月,吴先生和家人的体检结果出来,他和他的父亲、岳父岳母都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时吴先生的空腹血糖超标3倍多,血压也超标,不得不住院治疗。后来,他和家人一直在浙大二院MMC随访,每次都是4个人一起来。

任跃忠主任医师也接诊过不少类似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病例。

“前不久,有一对来自宁波的父子,儿子读小学四年级,父子俩都非常胖。他们家庭条件很不错,每餐都是大鱼大肉,儿子更是饮料当水喝,平时也不爱运动,结果双双查出2型糖尿病。”

同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容易导致“家族聚集性糖尿病”

大部分“家族聚集性糖尿病”的患者,往往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患者,年纪在60岁上下的比较常见。这说明长期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明确影响。

郑超主任医师介绍,“家族聚集性糖尿病”往往有几个特点:

首先,“家族聚集性糖尿病”的患者基本上都没有运动的习惯,比如一家人里面,其中一个人不愿意运动,整天窝在沙发上,另外的家庭成员也会受其影响,懒得运动。

其次,在饮食习惯上,“家族聚集性糖尿病”普遍都是吃得太好,每餐大鱼大肉,油脂摄入过高。一家人每天一起吃饭,长期如此,糖尿病就会悄无声息地找上门。

郑主任说,糖尿病人要控制饮食,并不是说很多东西不能吃,最关键的是能量平衡,也就是所谓的“吃动平衡”。

摄入的能量及时把它消耗掉,促进新陈代谢,这样其实对健康是有利的。怕的就是吃进去也不运动,又没有合理控制饮食,这才最容易致病。

“中国人最喜欢高碳水饮食,永远都觉得吃饭首先要吃饱。实际上,健康的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合理搭配各种食材,这样才能做到膳食均衡。”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后很绝望,认为这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其实有不少新发病人,完全是因为生活方式引起的,只要纠正过来,其实是可以逆转的。

一般来说,体重减轻10%,很多不好的代谢指标都会慢慢好起来。

当然,糖尿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部分早期患者在良好的自我管理下,到后期有可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少用药或停用药。

00:57

那么,哪些现象是糖尿病的前兆?

如何科学控糖?

一起了解一下!

来源:央视新闻、浙医在线

转载请注明完整来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s/21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