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惟愿济众生韩济生院士在为民除痛的道路

2025/8/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关羽刮骨疗毒的典故深入人心,许多人认为能够忍受疼痛是一种坚韧品格的体现,却很少有人知道,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技术日益发达,临床麻醉等手段使得麻醉科医师在手术期可以保证生命指标稳定、消除急性痛问题。然而,糖尿病后期末梢神经病理痛、带状疱疹后痛等慢性痛问题却无法被系统解决。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疼痛学家韩济生说:“小痛轻痛科科看,重痛顽痛哪科都不管,以致患者求医无门,甚至轻生——这是顽痛病人的真实写照。”他十分同情病患因慢性痛备受折磨的处境,也看到了中国的针刺镇痛研究与国际疼痛学的发展关系密切。

韩济生院士

“要真正取得疼痛医学的大发展,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最佳服务,主要还是要解决一个组织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韩济生开始致力于将疼痛科在中国系统地建立起来。

想让疼痛科在中国推广,韩济生面临着重重困难。中国疼痛医学刚刚起步,没有丰富的学术研究作支撑。于是,韩济生决定先夯实好做学问、做研究的基础。

经过与同行们两年酝酿,年9月,韩济生邀请了国际疼痛学会负责人和国际知名学者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东西方国际疼痛会议”,并成立了中华疼痛学会,借此搭建起了与国际沟通交流的平台。翌年,中华疼痛学会即被批准为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韩济生任首任会长。如今,中华疼痛学会已经从当初的位奠基会员发展到了上万会员。

年9月,中华疼痛学会成立大会(二排左十为韩济生)

学会建好了,还需要成立学术刊物来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然而,成立“中华”系列医学杂志一般需要试刊数年,等待审批若干年。韩济生等人深感时间之宝贵,决定创立“中国”系列疼痛杂志,即《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年申请,年即出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合影

创刊伊始,他们便收到了大量投稿。为了保证质量,韩济生团队花费了许多精力对有可能录用的稿件进行修改,特别是统计学问题和英文摘要,更是精雕细刻。编辑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赢得了作者们的尊重和较高的配合度。这种深度互动,使许多作者与编辑部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由此起到了通过办刊培养疼痛学研究人才的作用。

年,韩济生等人开始积极向当时的卫生部医政司沟通和反映,希望能成立独立的疼痛科。

年,包含吴阶平、韩济生等人在内的18名院士联名“上书”卫生部,呼吁成立疼痛科。

卫生部相关领导认真阅读了相关资料,亲自参加了讨论会议,经过两年调查和思考,最后于年7月16日做出决定:医院成立一级临床科室“疼痛科”,专治慢性疼痛。

第二天正好是韩济生七十九周岁的生日,当天他正在美国哈佛大学参加科研活动,从电话中得到这个消息,他欣喜万分:“这是我收到过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年10月14日,在世界疼痛日前夕,世界疼痛日暨中国建立疼痛科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近五百名国内外疼痛学工作者和各界有关人士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十九年的努力,终于等来了这一天。面对台下的同行们,韩济生热泪盈眶:“我想这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说明现在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在关心人民疾苦,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引领世界医学发展潮流这方面也正在走向世界前列。”

年10月14日,韩济生在中国疼痛周新闻发布会上宣读卫生部设立疼痛科文件

疼痛科终于在中国有了“名分”,但对韩济生而言,这只是个开端。“我们是创业者,我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也要将社会责任放在肩膀上。”他说,“为民除痛是一条道路,我们永远在路上,让疼痛患者早点治疗,治疗的好一点,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永远没有终点。”

韩济生

(.7-)

中国科学院院士

神经生理学家

文: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陈琦、张嵘、韩松平.此生惟愿济众生:韩济生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7.

[2]张晶晶.欲济苍生应未晚[N].中国科学报,.12.

[3]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f/23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