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病变早知道

2022-6-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站立、行走、跳跃……人生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和能量消耗都要靠双腿完成。人体50%的神经、血管、血液都在双腿。双腿上还分布着60多个穴位,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这六条重要经络也从腿上经过,是人体气血经络运行的交通要道。据调查,人们对下肢血管疾病的认识还比较欠缺,所以对下肢血管疾病知识的普及非常之必要。下肢血管疾病都有哪些日常表现呢?

1.疼痛疼痛是下肢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由于供血不足(急性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症)、血液回流障碍(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或循环异常,如动-静脉瘘)等所致。

2.潮热或寒冷主要取决于肢体的血流量,血流丰富则表现为潮热,血流量少则表现为寒冷,动脉硬化闭塞或急性动脉栓塞的肢体寒冷,闭塞程度越严重,距闭塞平面越远越寒冷。而静脉血栓形成时则表现为肢体发热。肢体温度显著升高多应考虑动-静脉瘘,由于动脉血注入静脉系统而致发热。

3.疲乏无力小腿部疲乏无力是常为人们所忽视的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在行走一定距离后肢体出现疲乏无力,经休息后可缓解,常为早期动脉缺血的表现。静脉病变时,长期站立可出现小腿疲乏,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缓解。如日常生活中活动或站立后易出现的小腿疲乏无力,应考虑有无血管病变。

4.麻木、麻痹血管疾病影响神经干时,可出现麻木、麻痹或针刺感。动脉栓塞时,麻木为早期表现。静脉病变时可有针刺感、蚁行痒感。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皮肤改变者可出现瘙痒和湿疹样改变。

5.肿胀发生于肢体的肿胀常提示有血管病变,多因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引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腓肠肌泵功能不全的患肢多发生肿胀,特别是长期站立的人群,这种肿胀经过一夜的休息后可完全消退。如果肢体出现下肢肿胀明显伴疼痛,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这种肿胀经过休息一夜后不会明显消退,若干天后由于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逐渐消退。而动静脉瘘引起静脉高压,也可引起肿胀。

6.肢体增长青少年发现双侧下肢长短不一,应注意引起肢体增长的血管病变,如先天性动静脉瘘、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等。

7.皮肤、皮下结节形成是下肢血管疾病一个常见体征,动脉瘤、结节性动脉炎、静脉曲张、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血管瘤、血栓性浅静脉炎等,都可出现皮肤或皮下结节。

8.皮肤色泽改变皮肤色泽反映皮肤循环状况,结节性红斑性动脉炎,皮肤亮红、皮温升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出现皮肤苍白,皮温下降。如皮肤发绀多提示静脉回流障碍。皮肤色素沉着,尤其是足靴区的色素沉着及皮疹,常由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如大隐静脉曲张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

9.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背动脉、腘动脉和股动脉的搏动,常提示下肢动脉供血情况,桡动脉和尺动脉搏动常表示上肢动脉供血情况。

10.肢体破溃与坏疽肢体溃疡提示下肢血管病变。趾(指)端发生的溃疡伴疼痛多由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小腿远端1/3内踝上方发生的溃疡,常伴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瘙痒,多由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所致。

下肢血管病变要“早了解、早知道、早预防、早治疗”才能做到血管年轻腿不老。山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采用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在下肢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方面享誉省内外,我们愿为您的下肢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李涵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f/21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