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

2021-2-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椎间盘各组成部分(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侧)方或椎管内,从而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和脊髓等受到刺激或压迫,产生颈、肩、腰腿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按发病部位分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胸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因

1.腹压增高

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

2.腰姿不当

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3.突然负重

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伤

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5.职业因素

如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分类

按发病部位可分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胸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1.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指颈部椎间盘因急性或反复轻微损伤使其纤维环破损、髓核膨出压迫颈神经和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者。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脱出,均表示颈椎病的不同阶段。但是在临床上常可遇到突发性颈椎间盘突(脱)出症,大多数是以瘫痪为首发症状。

2.胸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40~50岁成年人,年龄大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但无明显种族差异,常见的发病部位为T8—L1,以T11—T12、T12—L1最多见。由于其临床表现多变,其诊断也较困难。近年来由于一些先进诊断方法的应用,如CT、MRI,尤其是MRI,使得本病能早期诊断。

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

1.颈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表现主要视受压迫的组织而定。根据影像学上突出位置的不同,本病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中央型、侧方型及旁中央型。

(1)中央型以颈髓受压为主要表现。以前认为此型突出较少见,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RI技术问世之后,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已不再少见。因脊髓受压,可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异常;与此同时,四肢腱反射呈现亢进。病理反射征可显示阳性,并按突出平面不同而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

(2)侧方型以根性痛为主。主要症状为颈痛、活动受限,犹如落枕,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枕部;一侧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在发作间歇期,患者可以毫无症状。查体时发现头颈部常处于僵直位,活动受限。下颈椎棘突及肩胛部可有压痛。如头向后并侧向患侧,头顶加压即可引起颈肩痛,并向手部放射。牵拉患侧上肢可引起疼痛。感觉障碍因椎间盘突出平面不同而表现各异。

(3)旁中央型除有侧方型症状和体征外,尚有不同程度单侧脊髓受压症状,即Brown-Sequard综合征。常因发生剧烈的根性疼痛而掩盖了脊髓压迫症。

2.胸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间盘突出的表现变化多样,没有一项特异的表现可用于诊断,其症状和体征由间盘突出的情况决定,包括间盘突出的节段、大小、方向、压迫的时间,血管受损程度和椎管的大小。在有症状的病人,病变常是进行性发展的。

患者常是先出现胸背痛,随后是感觉障碍,无力和大小便功能障碍。脊柱可有轻度侧弯及椎节局限性疼痛、压痛及叩痛。

3.腰椎间盘突出症

(1)腰痛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虽然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经痛,但临床少见,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马尾神经症状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检查

1.颈椎间盘突出症

(1)X线检查常规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及动力位X线平片。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受累椎间隙变窄,可有退行性改变。在年轻病例或急性外伤性突出者,其椎间隙可无异常发现,但在颈椎动力性侧位片上可见受累节段不稳,并出现较为明显的梯形变(假性半脱位)。

(2)CT检查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采用脊髓造影+CT检查(CTM)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认为CTM对诊断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明显大于MRI检查;但也有人认为,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磁共振影像技术,将更有利于患者。

(3)MRI检查MRI检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和脊髓造影。在MRI片上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内,椎间盘突出成分与残余髓核的信号强度基本一致。在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者,可见突出椎间盘明显压迫颈髓,使之局部变扁或出现凹陷,受压部位的颈髓信号异常。在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者,可见突出的椎间盘使颈髓侧方受压变形,信号强度改变,神经根部消失或向后移位。

2.胸椎间盘突出症

(1)影像学检查①X线检查胸椎常规的正位和侧位X线平片,可显示间盘退变性改变:椎体边缘的唇样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间盘钙化,小关节突增生、硬化是常见表现,最重要的是间盘钙化,尤其是突入椎管内的钙化。②脊髓造影大剂量的水溶性造影剂行脊髓造影术的同时用CT扫描,是一种更准确的优良诊断方法。③CT检查CT可显示突出的间盘,脊髓造影后CT则同时能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④MRI检查疑及本病者均应及早行MRI检查。MRI检查是本病早期诊断最为有效的措施。

(2)其他检查

包括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等,对诊断胸椎间盘突出症也可有一定帮助。

3.腰椎间盘突出症

(1)腰椎X线平片单纯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X线片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间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2)CT检查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普遍采用。

(3)磁共振(MRI)检查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

(4)其他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一些疾病,起到鉴别诊断作用。

诊断

对典型病例的诊断,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多无困难,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应用。

治疗:我院于年成立了以周福仓院长(疼痛诊疗20余年经验)为学科带头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著名疼痛诊疗专家为技术支持的疼痛诊疗中心。现已引进多种先进的疼痛治疗设备,以微创治疗为特色,结合射频、三氧、冲击波、进口激光、低温等离子、电脑四维颈腰椎牵引床、椎间孔镜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综合治疗,方法独特,立竿见影,5分钟轻松解决疼痛。如果您有疼痛方面的问题,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就诊,我们将努力治疗各类顽固性疼痛,为患者创造无痛轻松生活。

治疗项目有:

1.头痛:偏头痛,颈源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外伤后头痛和腰穿后头痛等。

2.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后疼痛、中枢性疼痛、患肢痛、残端痛、糖尿病性神经痛、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等。

3.骨关节痛: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退行性骨关节炎等。

4.组织疼痛: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

5.癌性疼痛:晚期癌症疼痛、骨转移性疼痛等。

6、非疼痛性疾病:急性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腱鞘囊肿、雷诺综合症、尿道综合症、神经源性膀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f/19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