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声音国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积极情绪

2020-1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国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积极情绪的研究

王维嘉

摘要:积极情绪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国内对积极情绪的概念,神经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和功能,以及积极情绪培养策略等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积极情绪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积极情绪拓展健康

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快乐和愿望视为最基本的情绪种类,到冯特情绪三维模型中把情绪从“愉快/不愉快"的维度进行划分,人们不断探索和加深对积极情绪的认识。然而,人们对情绪中积极方面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忽视的状态,积极情绪始终没有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Seligman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情绪作为这项运动的三大主题之一也成为了目前研究的新热点。回顾与总结国内研究者有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结果,对于深入开展积极情绪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积极情绪的基本概念

有关于积极情绪的具体含义,到目前为止仍旧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积极情绪要具有愉快和快乐的正向倾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按照这种标准,一些价值中性化的情绪可以被认为是积极情绪,而满足、放松等虽然是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但是不能引起主体的接近性行为,因此不能被看作是积极情绪。这两类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表明积极情绪与愉悦感和需要的满足相关,是人们进行正性的、积极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时的情绪状态。

从积极情绪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同样有利于把握它的内涵。分立情绪观点认为积极情绪的类型广泛,快乐、兴趣、满意、爱、自豪和感恩等都被纳入积极情绪。同时,情绪的二维模式理论按效价把情绪分为积极情绪(正性)和消极情绪(负性),又根据唤起程度把积极情绪从强到弱分为兴奋的、感兴趣的、幸福的、满意的、轻松的和安静的$积极情绪的不同类别表达人们不同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感受,不同强度又表达了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和积极情绪被唤起的程度[1]。任俊()[1]则从积极情绪分类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总结,认为积极情绪体验有多种分类,首先是根据情感本身的特性来分类,把积极情绪体验分为积极情感(如愉快、欣喜等)和积极心境(如福乐、心醉神迷等)。其次,依据积极的不同特性为标准,把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从而更有利于人们对积极进行有效的把握。

综上所述,学者对积极情绪的定义和内涵各持己见,但它只有具备积极或正性这一特点,才能与情绪的其他普遍特征进行区分。因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积极情绪是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正性情绪。

2.积极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

2.1积极情绪的脑偏侧化研究

首先,从情绪体验的定位上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发现人类大脑左半球支配积极情感而右半球支配消极情感。但是,Tucker等的研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其次,通过对情绪知觉和情绪体验的区分后发现,右半球主要负责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知觉以及消极情绪体验,而左半球负责积极情绪体验。人们关于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脑机能定位的一个比较模糊、比较笼统的看法和认识,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关于积极情绪的大脑的偏侧化早期研究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2.2积极情绪的脑定位研究

随着情感神经科学的兴起,人们发现多个脑区与积极情绪的加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石长地()[2]详细地总结了积极情绪的脑机制的相关研究,前额叶皮层位于脑的最前方,当对愉快图片加工或对奖赏预期时会激活其中的眶额皮层。伏隔核位于前脑皮层下的前部,包含着多巴胺和类鸦片传递系统,而多巴胺是“脑的愉快神经递质",具有诱导积极情绪的作用。基底神经节有大量的支配中脑边缘多巴胺的神经,并且这个部位与对诱因性奖赏动机和目标期望过程中出现的积极情绪反应有关。杏仁核由13个神经核团构成,主要包括基底外侧核、皮质内侧核和中央核。虽然杏仁核被认为是恐惧学习和记忆的重要中枢,但是有研究发现,杏仁核也参与积极情绪的加工和奖赏刺激活动、腹侧黑质位于下丘脑前下侧,腹侧黑质神经元对甜食引发的积极情绪体验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腹侧黑质被切除后,由甜食引发的任何积极情绪的奖励作用将消失。

2.3与积极情绪有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RP)

尽管目前还没有特定的积极情绪的ERP成分,但杨丽珠()[3]指出已有实验证实消极刺激会比积极刺激诱发更大的P波幅,这提示消极情绪能调动更多的神经结构参与情绪信息的加工。

3.积极情绪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分析,积极情绪是特质性的,这种特质是通过遗传或进化形成的。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认知过程也左右着人们对情绪的解释和反应。当某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益时,就会产生想接近的愉快的体验。同时,积极情绪的个体差异性也受年龄特征、积极情绪的周期性变化(早上较低)的影响。人格特质也是与积极情绪联系较紧密的因素,直接影响的观点认为与生俱来的气质决定了个体具有怎样的情绪特质;而间接影响的观点认为不同的气质类型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人际环境,导致了周围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使个体形成了不同的情绪特质。许多研究结果就发现,人格特质的外向性与较高的积极情绪的稳定性有关,而神经质则与消极情绪有关。王艳梅()[4]关于积极情绪来源的理论观点中指出个体之间意志性变量的差异也体现在积极情绪的获得上,研究者认为人们所主动做出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积极情绪的出现。

其次,从外部环境角度来说,积极情绪被认为是环境的产物。身体的、社会文化、个人经历、环境刺激、外在事件,都会产生积极情绪并影响它。社会文化的观点强调社会或文化对情绪的发展和机能的贡献,认为情绪是社会或文化建构的综合特性。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当人们处于社会中必然会受到其所在组织的影响,而个体积极情绪的产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组织背景的影响。

4.积极情绪的功能

4.1激活功能

一般研究认为积极情绪并不伴随特定行动趋势,只伴有一般性激活,如兴趣与注意定向相联系。王新()[5]认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会保持趋近和探索新颖事物,保持与环境主动的连结,促进活动的连续性。Fredrickson更是指出,积极情绪也与特定的行动倾向相联系,如兴趣产生探索、掌握新的信息和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的愿望等。

4.2拓展-建构理论

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某些积极情绪虽然外在表现不同,但它们都有拓展人们的思维行动倾向的功能。

4.2.1拓展功能

积极情绪能拓展个体即时的思维-行动范畴,包括拓展个体注意、认知、行动等的范围,并主要体现在认知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有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两个方面。拓宽作用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能拓宽注意的范围与材料的分类以及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另外,张玉静等()[6]还总结了拓展认知范围的其他表现,比如积极情绪对单词联想、言语流畅性、人际问题解决、决策等有促进作用。同时,Ashy提出了积极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神经心理学理论,强调适度的积极情绪状态会使个体克服习惯化反应的能力增强,对积极情绪能有效的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进行了解释。认知灵活性是指顺应情境的改变而转换至另一种思想或行为,以符合新情境需要的能力。王艳梅等()[7]发现了认知控制在稳定性与灵活性起到中介作用,而积极情绪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平衡作用。值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f/18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