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离我们有多近救命文

2017-10-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我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能在大家的潜意识里,猝死这样的事只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然而,近来的一系列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对年轻人猝死提高警惕。

6月29日,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疑似突发脑溢血在地铁站内猝死,年仅34岁;9月21日凌晨,蚌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明,被发现猝死家中,年仅45岁;10月6日,“春雨医生”创始人、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开拓者张锐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4岁;11月20日,湖南省株洲市一名的快递员猝死,年仅39岁,倒下之前最后一句话是“好累”……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屡见诸媒体……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猝死人数达55万,这意味着每天约有人猝死。更残酷的现实是,发生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

为何猝死事件频发,且猝死人群呈现年轻化?

猝死呈现年轻化,内外诱因同作用

近几年,我们接诊的猝死人群中,中青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以男性居多。在我接诊过的猝死病例中,最年轻的才20几岁。以往猝死病例都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而如今中青年已渐成猝死的高危人群。

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和对病例分析,我们发现中青年猝死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外因上与年轻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内因方面也是因为病患本身有隐秘性的疾病,如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对全国3万余名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平均每天睡眠7.33小时,每周休闲时间为20.5小时。大部分职场人每周锻炼身体的时间甚至不到一小时。

过劳,已经成为职场人的通病,也是诱发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因素。过度剧烈或持久的体力劳动导致过度劳累、长时间脑力劳动、睡眠严重不足、精神过度紧张等,都会致使冠心病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引发猝死。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时常很焦虑,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裂了怎么办,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说,自己的产品解决了那么多人的痛苦,这么有价值,一定会拿到钱,只是缘分未到。精神上的压力很快反馈给身体,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两边的鬓角全白了。从医多年的父亲跟他说,这是植物神经紊乱。而睡眠不好、烦躁、胸闷、心慌,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都属于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是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形态。焦虑情绪确实会诱发心血管事件。

猝死突发,无迹可循?

可能在很多患者或者家属眼里,心脏猝死往往让人猝不及防,没有前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心脏猝死在发生前是“有迹可循”,只不过这些症状大多隐匿且看似与心脏无关,令人难以察觉从而错过抢救最佳时间。

一提起心脏病,马上就会想起一个名称:“心绞痛”。在大家眼里,可能只有出现“心绞痛”才会引起注意。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

“心绞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多误导性,这只是一个译名,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译名。”从字面上来,很多人会认为心绞痛是一种“绞痛”,即“拧着劲的疼”,其实,心脏病发病的症状是一种“憋涨感”、“窒息感”,甚至是一种“濒死感”。

这种症状的特点是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短的只有十几分钟,长的也不会超过几十分钟。几秒钟的绞痛,或者是几个小时的绞痛,都不会是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正因为这些症状很多短暂,同时也很容易消失,就造成很多人的忽视,结果一旦发病就令人猝不及防。

事实上,这一现象不止是老百姓容易忽视,就连医生群体也很容易忽视。医院检验科医生曾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在火车上突然感觉胸闷但过了十几分钟后症状消失,该医生以为医院就诊,最后发生心脏猝死。

所以说,心脏猝死并非突发情况,此前一定是有迹可循的。患者一旦发现症状后,一定要尽快就医,6小时内采取措施病人基本能够恢复到与正常人一样。

心脏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

猝死,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是指“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以上,在发病后1小时内就死亡。

“发病后6小时内”是我国的规定,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相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还有规定为12小时、24小时的。时间不是绝对的,仅作为参考。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先生从上午开始发病,感到后背疼痛,直到下午6点多死亡,时间早超过6小时了,更不用说1小时了,但他依然是心源性猝死,而我们业内的人都认可这种判断,并没有为此而争论。

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所谓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患者突然死亡。患者以前可能患有心脏病,也可能并无心脏病史,但从发病到死亡可在1小时内瞬间毙命,这类患者在所有猝死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大。

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往往就在数分钟之内,这就要求急救人员要及时到达现场,快速准确地进行判断和施救。抢救猝死患者,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医学原则。

同时,我也诚挚的建议大家应该学一些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技术,关键时刻能救家人和朋友。如果身边人发生心跳骤停倒下了,只是单纯等待急救车到来,很可能凶多吉少。

“心肺复苏术”应该普及,在欧美地区,列为中学的必修课。有统计表明,美国普及了心肺复苏,使得每年约有20万人能够挽回生命。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还需努力,因为急救车能在‘钻石4分钟’之内赶到现场的可能性不大,何况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心脏骤停4~6分钟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脑死亡。若从心跳骤停发生开始就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开始越早希望越大。抢救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就会降低10%。

还记得此前感动万千网友的“求求你千万别挂电话,我害怕”那个热门话题吗?今年国庆期间,家住武汉百步亭社区43岁的彭先生突发心肌梗死倒在家中,妻子拨打求救。当班接线员刘清沉着冷静,连续26分钟电话指导其妻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将彭先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直到急救医生赶到。彭先生被医院后湖院区,心跳已停近一小时,医院外的心跳骤停,停跳时间长达近1个小时,能被救过来的几率不到1%!彭太太在接线员的指导下,抓住黄金时间为丈夫赢得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而这一事件也再次引起了社会对于“心肺复苏”救命技能的讨论和学习的欲望。

心脏猝死预防保护血管最重要

心脏猝死也是可以预防的,这其中将血管保护好最重要。采取有规律运动方式例如太极拳、游泳、散步等都会对血管产生好处。尤其是老年人多打打简式太极拳,对于血管和神经都有益处。

此外,预防心脏猝死措施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要精神过度紧张,因为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出现心律失常,如果是老人,情绪激动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等,选择合适的精神放松方式,通过听音乐、静坐等合理方式学会让自己神经放松,避免压力过大。

2.不要过度疲劳,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活着是前提,很多猝死的例子都是过度劳累所致,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情舒畅也是非常重要的。

3.医院检查,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做到预防第一,普通的心电图检查都可以发现潜在的引起猝死的危险信号。

4.饮食方面,多吃植物纤维多的蔬菜和粗粮,要少喝酒、少抽烟甚至戒烟,过量饮酒与吸烟有害于身体健康,要尽量避免。

心脏猝死急救小锦囊

1.拨打急救电话。

2.安静休息,采取舒适体位,躺着或坐着。

3.医院;可由家人朋友在尽量减少活动医院。

4.如果没有阿司匹林过敏史或近期胃肠道出血等其他禁忌,可咀嚼并吞服毫克阿司匹林。最好询问途中的急救人员,是否可服用阿司匹林。

5.测量血压,如果血压不低、心率不慢,没有青光眼及48小时内服用伟哥等药物,可咨询途中的急救人员,考虑含服1-2片硝酸甘油片。如无效,不要服用更多。

6.对心脏骤停者给予心肺复苏。

若遇到患者心脏病发作,继之失去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即为心脏骤停。应先呼叫急救电话,并在急救人员指导下给予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如果你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可以单纯给予患者胸外按压(每分钟-次),省略人工呼吸步骤。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如果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你应该快速取得AED,给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者贴上电极贴片,让AED分析患者是否有室颤。如为室颤,除颤器会自动充电,并建议你按下电击按钮,给患者除颤。

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心肺复苏和除颤。两者联合将大大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以下是《人民日报》总结的心肺复苏技术,学会它关键时刻可以救你身边人一命:

1

2

3

4

5

6

7

8

作者简介

来源:吴义春中医师

本着分享学习目的,如有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谢谢!

◆◆◆◆◆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白癜风能治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f/15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