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第11

2017-6-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第11期报道专题为“脑静脉系统疾病和脑小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吴波教授作为专题组稿专家,精心组稿约稿。在“脑静脉系统疾病和脑小血管病”专题中,南京大医院医院朱武生教授概述了不应忽视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医院范玉华教授对血压变异性在脑小血管病发病及预防与治疗中的地位进行剖析;上海交通医院王乔树教授系统阐述了脑小血管病发展史;吴波教授就《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解读,同时还撰写了脑静脉系统疾病和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中国学者海外报道;朱武生教授对脑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首都医科医院张在强教授系统阐述了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学概念研究进展;吴波教授还阐述了肾小球滤过率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在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价值;医院赵晓玲医师撰写了神经心理学测验联合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评价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研究;医院蒋晗医师撰写了腔隙性梗死患者轻度血管性认知损害危险因素分析。在“临床病理报告”栏目中,医院李卓医师报告1例临床罕见的存在脊髓压迫症状的脊柱痛风石患者。

此外,本期还刊登了临床研究、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临床医学图像等栏目的精彩文章,以飨读者。

01

不应忽视的脑静脉系统疾病——朱武生(南京大医院医院神经内科)

颅内动脉系统主要负责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其病变可以发生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颅内静脉系统则承担脑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主要由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构成,包括脑浅静脉、脑深静脉、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等。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脑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等。本文拟就脑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简要评述。02

应重视血压变异性在脑小血管病发病及预防与治疗中的地位——范玉华(广州,医院神经科)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发,脑小血管病(cSVD)发病率日益增加。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使越来越多的脑小血管病被识别和发现。脑小血管病系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微静脉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腔隙性梗死(LACI)、脑出血、脑白质高信号(WMH)、脑微出血(CMBs)、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亦称扩大的Virchow?Robin间隙(dVRS)]和脑微梗死。根据病因,脑小血管病可以分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脑小血管病、散发性或遗传性淀粉样脑血管病(CAA)、其他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炎症性或免疫性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及其他。本文重点阐述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脑小血管病。03

脑小血管病发展史——宋明睿,王乔树(上海交通医院神经内科)

脑小血管病系指病理改变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等。自19世纪末首次报道以来,不断有新的病例出现。随着影像学和细胞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对脑小血管病的认识不断加深,逐步确定脑小血管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本文拟对脑小血管病的发现与发展历程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04

《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曹益瑞,吴波(成都,医院神经内科[曹益瑞(现在四川省医院重症医学科,邮政编码:)])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和漏诊。近年此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均取得较大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修订《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了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指南,本文对指南进行解读。05

脑静脉系统疾病和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中国学者海外报道——曹甜,吴波(成都,医院神经内科)

我国学者于-年有多篇关于脑静脉系统疾病和脑小血管病的高质量研究发表在国外专业杂志上,内容涉及新的影像学技术对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重症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联合治疗,以及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等,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06

脑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进展——刘晓昀,朱武生(南京大医院医院神经内科)

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颅内动-静脉畸形等。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如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治疗静脉窦狭窄、微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使得对脑静脉系统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重点阐述常见脑静脉系统疾病的最新诊断与治疗进展。07

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学概念研究进展——张在强(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内科)

脑小血管是指直径5μm至2mm的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不同直径的血管病理生理改变不同。脑小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学特点为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危险因素亦存在一定差异。动脉僵硬度是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08

肾小球滤过率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在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价值——邱毅,吴波(成都,医院神经内科[邱毅(现在汉中医院神经内科,邮政编码:720)])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在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共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88例)和预后良好组(83例),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计数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数量并评分,测量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直径并分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评分(P=0.,0.)和血清肌酐水平(P=0.,0.)均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P=0.,0.),预后不良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评分(P=0.)和血清肌酐水平(P=0.)高于预后良好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预后良好组(P=0.)。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分级0级17例、1级89例、2级43例、3级22例,3级组和2级组血清肌酐水平高于1级组和0级组(均P=0.)、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级组和0级组(均P=0.)。相关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mRS评分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评分呈正相关(r=0.,P=0.;r=0.,P=0.),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P=0.;r=-0.,P=0.)。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mRS评分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评分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二者均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09

神经心理学测验联合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评价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研究——赵晓玲,刘艳,邓茜,李立(四川省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探讨神经心理学测验联合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对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共例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据头部MRI表现分为腔隙性梗死组(LACI组,62例)、脑白质高信号组(WMH组,60例)和二者兼有组(LACI+WMH组,61例),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中文版评价认知功能,检测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波幅和潜伏期。结果LACI组、WMH组和LACI+WMH组MoCA量表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LACI+WMH组亦低于LACI组和WMH组(P=0.,0.)。在MoCA量表8个认知域中,LACI+WMH组视空间能力和执行功能评分(P=0.,0.,0.)、延迟记忆评分(P=0.,0.,0.)、言语功能评分(P=0.,0.,0.)和计算力评分(P=0.,0.,0.)均低于对照组、LACI组和WMH组,LACI组延迟记忆评分低于对照组(P=0.),WMH组延迟记忆评分(P=0.)和言语功能评分(P=0.)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LACI组、WMH组和LACI+WMH组P波幅均降低(P=0.,0.,0.)、潜伏期均延长(P=0.,0.,0.),LACI+WMH组P波幅亦低于LACI组和WMH组(P=0.,0.)、潜伏期亦长于LACI组和WMH组(P=0.,0.)。结论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能力和执行功能、延迟回忆、言语功能和计算力方面,尤以腔隙性梗死和脑白质高信号兼有患者显著。MoCA量表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评价认知功能优势互补,二者联合可以更客观、早期发现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对及时干预、延缓疾病进展、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腔隙性梗死患者轻度血管性认知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蒋晗,曾倩,宋春江,吴波(611四川省医院神经内科(蒋晗,曾倩,宋春江);成都,医院神经内科(吴波))

目的探讨腔隙性梗死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例腔隙性梗死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分为认知功能正常55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73例和重度认知功能障碍1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腔隙性梗死后血管性认知损害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关键部位梗死灶(OR=1.,95%CI:0.~2.;P=0.)和脑白质高信号3~4级(OR=2.,95%CI:0.~4.;P=0.)是腔隙性梗死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梗死后血管性认知损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关键部位梗死灶和脑白质高信号3~4级是独立危险因素。

Percheron动脉梗死三例临床分析——彭子娟,包正军(医院神经内科)

回顾分析3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均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反应迟钝、智力障碍、精神改变,无运动障碍,其中2例伴眼球运动障碍。MRI显示双侧丘脑和中脑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例FLAIR成像呈现中脑“V字征”;1例MRA显示右侧大脑后动脉主要由后交通动脉延伸,P1段发育不良,即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按照脑血管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改善。提示典型临床表现、丘脑旁正中区对称性DWI高信号和FLAIR成像中脑“V字征”有助于早期诊断Percheron动脉梗死,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能是Percheron动脉梗死的潜在先天性危险因素。

三七总皂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疗效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李春生,高艳红,常建军,李浩(464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疗效和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共例急性(发病至入院时间4.50h)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rt-PA静脉溶栓组(对照组,例)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组(治疗组,例),分别于治疗前、静脉溶栓后24h和14d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出血性转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纤维连接蛋白(FN)]和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观察静脉溶栓后14d药物不良反应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评价静脉溶栓后12个月预后(病死率和BI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SOD(P=0.)和BI评分(P=0.)高于,血清MDA(P=0.)和MMP-9(P=0.)、血浆FN(P=0.)和NIHSS评分(P=0.)低于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后24h,血清MDA(P=0.)和MMP-9(P=0.)、BI评分(P=0.)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治疗后14d,血清MDA(P=0.)和MMP-9(P=0.)反而降低,血清SOD(P=0.)和BI评分(P=0.)持续升高,血浆FN(P=0.)和NIHSS评分(P=0.)持续降低。静脉溶栓后14d,治疗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例(9%)对19例(19%);χ2=4.,P=0.)],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14%)对11例(11%);χ2=0.,P=0.]。静脉溶栓后12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5%)对1例(1%);χ2=1.,P=0.],而治疗组生存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88.51±11.49对84.47±9.83;t=2.,P=0.)。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存在脊髓压迫症状的脊柱痛风石——李卓,王玮,付永娟,卢德宏(北京,医院病理科)

目的报告1例发生于胸椎的椎管内痛风石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与治疗要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36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伴麻木2个月、加重2周,胸椎MRI显示T9~10平面椎管内外沟通性占位性病变。手术分块全切除病变。冰冻病理学检查,纤维结缔组织内可见棕色线样结晶,局部累及骨组织,周围异物肉芽肿形成;棕色线样结晶于偏振光显微镜下呈双折光性。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可见白色不定形物质,其间散在少量残留的棕色线样晶体;白色不定形物质于偏振光显微镜下呈单折光性。最终病理诊断为痛风石形成。随访6个月,可辅助拐杖行走。结论脊柱痛风石为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脊柱关节内所致,应与结核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转移瘤、脂肪瘤等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穿刺活检术或手术发现尿酸盐结晶可明确诊断。







































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德国强力白蚀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f/14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