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生物复习知识点大全

2017-6-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1)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也就是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的结果。

(2)发育:指生物体中各种器官逐渐达到成熟,并具有生殖能力。

(3)生殖:指生物体产生下一代的现象,通过繁殖保持种族的延续。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的。但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调查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④调查记录;⑤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⑥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不同,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不同,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土壤条件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单一变量)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7资料分析)

例:沙漠中的骆驼刺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

海豹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例: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

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

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5.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P22观察与思考)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③食物链中不能出现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书写食物链时箭头必须指向捕食者;

④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⑤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P23资料分析)

4.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点拨:①判断是否为生态系统时,首先看是否同时具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②食物链书写口诀:生产起点高消终,中无分解与非生;

箭头指向捕食者,能量递减流动中。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的范围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划分只是大体的划分,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被誉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②草原生态系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海洋生态系统(海平面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植物年产氧量占地球年产氧量的70%)

④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并参与气候的调节)

⑤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为代表,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⑥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在栽培和管理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⑦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彼此互相影响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结构

目镜、物镜:放大物象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P37练习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使用记忆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装玻片七下降,八调镜筒细欣赏,九退整理后归箱。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1.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目镜长的放大倍数低,物镜长的放大倍数高。显微镜放大倍数越高,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且变暗。

高倍物镜

低倍物镜

放大倍数

视野明亮程度

细胞数目

视野

点拨:①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实际位置的判定:转动目镜,如果污点随着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移动,再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随着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还是没有移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②物象的移动:由于我们从物镜中看到的物象为倒像,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像,所以物象在什么方向,就把标本向什么方向移动才能使其位于视野的中央。

第二节、植物细胞(P42观察植物细胞)

一、常用的玻片标本按制作方法可分为三种:

切片——用生物体上切取下来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如细菌培养液、血液)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生物体上撕下来的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如衣藻、水螅、青霉等制成

按保存时间,可分为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二、观察植物细胞实验

1.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材42页)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

2.实验避免出现气泡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3.实验中使用稀碘液的作用:染色,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看得更清楚。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有利于物质交换。

④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⑦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

点拨: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视野中的气泡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往往呈圆形或椭圆形,里面是一片空白,用镊子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压盖玻片时,一般不会变形或移动。

第三节动物细胞(P47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观察动物细胞

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实验步骤:擦、滴、刮、涂、盖、染、吸

点拨:比较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步骤的不同

本实验中载玻片上应滴加生理盐水,因为生理盐水和人体内的液体环境相似,有利于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作用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流动状态,有利于物质交换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3.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有选择性):①有益物质进入;②有害物质禁入;③排出细胞内产生的废物

4.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光能,把转变成化学能,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5.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P53资料分析)

1.遗传信息: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

2.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①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双螺旋结构

②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基因

克隆羊的实例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4.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细胞的生长分不开的。

2.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3.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平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③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形成两个新细胞。

4.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相同,而且新细胞核与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

5.染色体

①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由于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②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③每一种生物的细胞核中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④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繁衍都是非常重要的。

5.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图: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P60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1.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多细胞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

2.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

3.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组织的形成:细胞分化的结果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2.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3.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微观宏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教材64页)。

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植物结构层次(微观宏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点拨: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异同:

项目

植物

动物

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构成动物体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

没有系统,由器官直接构成植物体

有八大系统,由系统构成动物体

相同

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而来。由细胞构成组织,由不同的组织构成器官。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P68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1.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被称为单细胞生物

(常见的有: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

形态:像倒转的草鞋。

结构及功能:纤毛:布满体表,纤毛的摆动使其旋转前进。

表膜:氧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

口沟:取食,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由此进入体内。

食物泡:消化食物。

胞肛:排出食物残渣。

细胞质:促进物质代谢。

细胞核:大核:营养;小核:生殖

收集管、伸缩泡:收集、排出废物。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

益处:①鱼的饵料;②净化污水

害处:①引发疾病,危害人类健康;②形成赤潮

点拨:单细胞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它们既有动物,如草履虫、痢疾内变形虫;也有植物,如各种单细胞的藻类;还有的属于真菌,如酵母菌等。注意:不要以为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能自由运动,就认为它们都是动物。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植物:

1.代表植物:单细胞藻类:硅藻、衣藻。多细胞藻类:海带、紫菜、水绵等。

2.形态特征: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3.生活环境:多数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

4.与人类关系:①释放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②可供食用。③工业和医药上的原料。

二、苔藓植物:

1.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泥炭藓

2.形态特征:植株矮小,有茎叶的分化,无真正的根,有假根,无输导组织。

假根只具有固定作用,无吸收能力。

3.生活环境:阴湿的地面或墙壁上。

4.与人类关系:①可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②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三、蕨类植物:

1.代表植物:肾蕨、铁线蕨、满江红、桫椤等

2.形态特征:植株高大,具有真正的根、茎、叶,有真正的输导组织

3.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

4.与人类关系:①食用、药用、观赏、饲料、绿肥。

②2亿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煤。

点拨:1.海带等大型海藻的个体一般分化为叶状体和根状物,只起固定的作用,没有输导组织,不是真正的根和叶。

2.苔藓、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并不是说其生活过程不需要光。相反,它们在生活中要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需要光的照射,只是不需要强光的照射。

3.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4.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不产生种子,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5.苔藓、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也需要接受光照,因为它们在生活中要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需要光的照射,只是不需要强光的照射。

第二节种子植物(P81种子的结构)

二、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P84、85常见种类)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柏、云杉、银杏、苏铁等。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种子的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中,适应复杂的陆地生活。如桃、花生、葡萄、毛白杨等。

1.果实常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如杨和柳的果实,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飘扬)

2.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点拨:1.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胚乳是多数单子叶植物种子具有的结构,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不是胚的结构。

2.松树的球果、银杏的“白果”是种子,而不是果实。

3.单子叶植物的叶片多为平行叶脉,双子叶植物叶片多为网状叶脉。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P89)

(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与光照无关)

(2)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种子不在休眠期。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吸水;

(2)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3)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

(4)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注意: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三、种子的发芽率(P9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抽样检测: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

(2)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3)重复测定2~4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点拨:1、种子萌发时必须同时具备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2、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植物生长过程中施用化肥并不是越多越好,要依据植物生长所需适量施用。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根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

一、幼根的生长

幼根的生长: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①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②分生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的细胞数量;

③伸长区的细胞不断长大,长成为成熟区的细胞;

④幼根的生长靠分生区增加细胞数量,靠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

二、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①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②幼叶:发育成叶

③芽原基:发育成芽④芽轴:发育成茎

点拨:1.不同植物的花,子房内胚珠的数目不同,形成的果实内种子的数目也不同,只要是完成了受精作用的胚珠,就可以随子房发育形成种子。如西瓜、苹果等。

2.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3.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雌蕊和雄蕊,它们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4.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倒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5.人工辅助授粉:是为了弥补在自然状态下植物传粉不足而给植物进行的辅助授粉。

6.受精过程:花粉落到柱头上,柱头分泌黏液,花粉在粘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进入胚珠内部,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①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②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效率;

2.植物运输物质的途径

导管:由许多长形、管状细胞所组成的中空管道。

途径:根吸收水分木质部导管植物体各处

3.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使茎不断长粗。

三、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部位:叶片及幼嫩的茎

3.意义:①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③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④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四、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意义: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注:没有植物水循环也可以进行,但是会受影响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P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转走和耗尽。)

②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水浴加热)

(用酒精的目的:去除叶绿素,便于观察。隔水加热的目的: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染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用碘液染色。

(现象:由于淀粉遇碘变蓝,观察到见光部分变蓝色,不见光部分不变色)

结论:说明绿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2.光合作用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①用来构建植物体:三个水平

细胞水平: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器官水平:种子等器官的大部分成分。

个体水平:冬天树木长得慢,甚至停止生长。

②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三、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为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植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杂食动物则兼而食之。

第五章物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P)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1、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光合作用实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三、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1.演示实验:种子萌发产生热量。

种子萌发放出二氧化碳。

种子萌发吸收氧气。

2.呼吸作用的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P呼吸作用示意图)

3.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4.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5.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农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呼吸作用终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1.碳—氧平衡:生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的有机物分解以及燃料的燃烧,都要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2.温室效应: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3.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方面应当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充分发挥绿色植物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开展国际合作,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部位

含叶绿体细胞

所有活细胞的线粒体

条件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①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产物运输等所需要的能量正式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③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③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④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三、从我做起,保护植被

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3.我国植树节:每年3月12日4.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f/14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