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胎教中国古代胎教思想
2017-6-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所谓胎教,主要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通过各种有利的外界条件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的刺激所产生的母亲大脑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对胎儿发生作用,使胎儿得到正常的良好发育。
我国古代虽然未曾形成过一门独立的胎教学,但千百年来,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胎教的说法,特别是散见于各种教育、哲学、医学、文学著作中的胎教思想更为详尽,丰富了中华文明史的宝库。
胎教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十分重视胎教的作用,在一般家庭中胎教被看作能否培养出良好后代,,以光宗耀祖的大事;在宫廷中,胎教则被作为能否养育出圣明君主,以永保江山的伟业。
那些培养出“圣贤”的母亲无不把胎教置于首位。
据《韩诗外传》所记,,孟母在谈及对孟子的培养时,首先从胎教说起,“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这虽有肤浅、荒诞的色彩,但也可以看出孟母把胎教作为教育的基础,并对胚胎中的儿子有意识地实施过,在自己的衣食住行当中慎之又慎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历代统治者对胎教的作用也十分重视。据《太平御览人事》所记三国时魏文帝曾指出:“或有方周成王于汉昭帝者,余以为周氏体圣考之作,气察贤批之胎教??时成王年二十三,享国三十年,世永治长德与年丰,夫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体不承圣化??保无仁孝之德,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i采宫中,长妇人之手矣??孝昭之崩二十有一,承?衰弊之世,牧雕落之民,臣无淑臣之智,身有短折之期,”魏文帝曹王以周成王和汉昭帝相比较,指出:周成王享国三十年,所治理的国家百姓安居乐业,年丰德存,天下太平,而汉昭帝所治国家世事衰弊,百姓困苦,江山稠落,给后代留下了一个残缺不全、岌岌可危的江山。两相比较,一个圣明,一个昏庸,一个聪贤,一个无能;一个为帝王之楷模,一个为警帝?王之镜。差别如此之大,此为何?答曰,这都是因为能否“察贤批之胎教”所使然,可见胎教是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方法之一,关系到江山社被的安危,是与世事衰弊或夭下太平直接相联系着的。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也曾以周成王为例,论证了胎教对于培养合格君王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且周成王人中之才也。??然而克终于道者,得不谓教之然耶。始为太子也,未生胎教,既生保教。”(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九)他也把周成王功绩的一部分归之于受过胎教,强调生前胎教和生后保教相配合,才使周成王成为人中之才,终为圣贤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他能征善战,治国有方,但皇位继承问题却使他大伤脑筋。据他自己声称,这是由于早先没有对后代实行胎教。以至后代不符合一个理想接班人的条件。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八年,太宗对侍臣说:“古有胎教世子,联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虽然保教至勤,但仍不免有为时太晚之叹。
我国古代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胎教的作用,象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他的教育专著《小学》一书中,以“胎孕之教”为首论,他指出:古代妇女怀了孕,不能侧着身睡觉,不能歪着身子坐,不能斜着站,不能吃有怪味的东西,匆切得不正不吃,座位不正不坐,眼睛不看不正派的颜色,耳朵不听下流的音乐??只有这样,生的孩子才会容貌端正,才智超过普通儿童。同时他又以周文王之母实行胎教的事例,说明胎教对于培养后代的作用。清末民初的康有为吸收了历代关于胎教的学说,从生物学的角度指出了胎教的重?要性,他在《大同书-去家界为天民人本院》中提出建立孕妇休养院,以施胎教,并指出胎教是最重要的教育事项,他在文中说:“夫脑者,天下之至善居积者也,一有所盛于外物,终生受之而不忘,遇事逢时,萌芽发扬。??昔之人孔子乎,渊渊深思,盖知之矣,故反本溯?源。立胎教之义,教之于未成形之前。??天下之人皆出于胎,胎主既误,施教无从。然则脸教之地,其为治者第一要欲!”意思是说,人的脑袋是最能积存东西的地方,一旦装进了某种东西,一辈子都可以使用而忘记不了,遇到合适的事或时机,都会记忆起并加以联想扩大。古代的孔子,知识渊博,考虑问题很深刻,他是知道这些事情的,所以他迫溯这?件事的本源,立下了实行“胎教”的规矩对孩子从小就加强教育。??人都是由胎胞生下来的,在胎里出了毛病,生下来也就很难教育或补救,因而胎教是第一重要的。
胎教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胎教内容十分丰富,但概括其基本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
古代胎教学说认为,妊娠期间孕妇的健康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因为母子具为一体,子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张伯行《小学集解》)真可谓“同呼吸共命运”。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俱热,得寒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朱襄亨;《格致徐论慈幼论》)欲使子安须使母安,欲使子无病先使母无病。而要使孕妇健康首先就要注意心理保健,即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
我国古代心理保健主要要求“心”的“虚”与“静”。而“虚”与“静”也是古代胎教学说对孕妇的基本要求。孙思邀在《千金方·养胎》中要求孕妇“端坐清虚”,而只有心达到了“虚”才会精神饱满。也就是说:“虚其欲,神将入舍”。(《管于心术上》)不然,“扫除不洁,神不留处”。心怎样才能达到“虚”呢?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说法是:“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就是“无藏”,就是要人“不休于好,不迫于恶,恬愉无为”。,(同止)。因为人如果迫于恶就会失其所好;而休于好,又会忘其所恶,只有恬静愉快无知无为,排除一切杂念,才算是做到了“虚”孕妇达到了“虚”则外邪不能入,内邪不能起,宜乎子之气察正?”。(《小学集解》)
所谓“静”就是心情平静,要心情平静就需“庶事清净”(《千金方养胎》)防止被喜、?优、思、悲、惊七种情态所伤。从“静”的基本养生之道出发,孙思邀要求孕妇“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同上)。
孕妇的精神状态对胎儿的具体影响古人也曾有详细论述。《黄帝内经-奇病论》中指出:“了人生而有病颠疾者……二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梢气并居,故令子发出颠疾也。”“颠疾”是指头部或大脑的疾患,说明母亲在怀孕时的精神状态对胎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王充在《论衡·气寿》中指出:“怀子而前已产子死,则谓所怀不活。名之曰怀,其意以为已产之子死,故感伤之子失其性矣。”这就是说,母亲的悲伤和优虑,会导致“气薄而不能成”,或者“虽成人形,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治”。
万全对这种现象解释:说子在母腹中,随母听闻。白妊娠以后,则须行坐端庄严肃,性情和悦,受胎之后,喜悲哀乐都要十分谨慎,过度悲喜会伤害心肝脾肺,而“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盲、聋、暗哑、痴呆、癫痛,皆察受不正之故也。”(《广祠纪要·养胎》)
母亲愉悦的精神状态会使胎儿健康发育,出生后会聪明,反之会使胎儿“气薄不能成”或多疾而愚笨。要使后代成为健康聪明的有用之才,就必须使孕妇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母子间“气类潜通,造化密移”(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凝形珠票章》)的作用对胎儿形成良好的影响?。
怎样才能使孕妇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呢?
这就要使孕妇必慎所感,因为“感于善则善恶则恶矣”(张华《博物志杂说下》)古人所说的“感”,意即我们今天讲的感知觉。
:
“目不观恶色”(《万氏育婴家秘胎养以保其真》)。恶色即不正之色、恶心之色。对目不视恶色,我国古代胎教著作中大都有论述,几乎每篇中都有“目不视恶色”的要求,这说明这条要求是胎教中的一条卜分重要而又被普遍重视的原则。
为什么不能视恶色呢?一是恶色影响孕妇的生理情绪,导致胎儿对环境的不适;二是恶色本身对胎儿就是有害的,象在受梢后的短期,胚胎对X光最为敏感,可使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发生心理和身体变态或生畸形小头的低能儿。当然古人是不能以现代生理学为基础来认识“目不视恶色的”,他们只是从“感恶则恶”这样的事实中得出欲子聪明贤正,当目不视恶色这样一条经验。
“耳不听恶声”(《万氏育婴家秘养胎以保其真》)。恶声,即噪音。“耳不听恶声”同“目不视恶色”一样重要,古人常将此两条要求相提并论。大凡有“目不视恶色”的著作,一般也都论及“耳不听恶声”。现代科学证明,恶声会使胎儿躁动不安,而胎动次数过多,婴儿出生后不但体重较轻,而且表现出喜爱哭闹,消化功能紊乱等情绪和行为特点,至长大后也会有许多的适应不良。
“口不出恶言”(同上)是为绝“七情之感”七情是指:喜、怒、哀、乐、好、恶、欲。《黄帝内经》中认为情感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过久,便会导致五脏六腑产生各种疾病。现代临床?医学证明,在妊娠后期,孕妇的精神状态的突然改变,象惊吓、恐惧、忧伤、焦虑、严重的刺激或其它原因造成的神经过度紧张,能引起胎盘早期剥离,造成流产、早产或胎儿死亡。母亲和胎儿的神经系统之间虽没有直接联系,但母亲的情绪变化能激起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释放出乙酞胆碱等化学物质,同时引起原分泌的变化,促使肾上腺分泌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激素,经血流通过胎盘和脐带达于胎儿,从而影响胎儿的反应和发展。
因七情直接关系到孕妇及胎儿的身心健康,所以古人认为“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广祠纪要养胎》),要“笑而不喧??虽怒不骂”(贯谊:《贾子新书胎教》)“欲子贤良,端正清虚??无怒哀思虑惊动??无大言,无号哭??和心静息,无使气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尹娘侯》)。否则,如果“怀孕受惊,则子多胎惊??怀孕恐惧,则子多癫痛;怀孕常起贪妄之念,则子多贪吝;怀孕常挟愤怒之心,则子多暴狠;怀孕常造绮语诡行,则子多诈伪”(《医通》)。这就是说怀孕期间孕妇的情绪波动不仅影响到胎儿的健康,而且还影响到胎儿出生以后的性格和情绪特征,这也被现代心理学证明是正确的。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怀孕期间的情绪激动会影响后代的情绪特征”。(〔美〕克雷奇子:《心理学纲关》)其他人的观察也证明:在孕妇妊娠后期,孕妇情绪焦、?虑、抑郁,胎儿出生后喜欢哭闹、不爱睡觉、进食不佳。严重的精神刺激和打击、惊恐和悲伤所引起的孕妇恶劣情绪,可以成为后代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病因。
孕妇良好的精神状态本身就是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胎教。因为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有利于胎儿脑功能的完善和发展。而脑又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宋代学者陈自明在《妇人良方-胎教门论》中指出:十月怀胎期间,孕妇良好的精神状态对胎儿“脑”的发育十分重要。胎儿生长的第二个月,即如桃花时,便出现了大脑的雏形,此时脑细胞发育迅速,对于母体的影响较敏感。良好的刺激,如母亲愉快的心情,可以有利于脑细胞的分裂繁殖。到四、五个月胎儿形象具,筋骨成,大脑也初步形成。六个月,毛发生,脑的沟回逐渐增多。“七月游其魂”“八月游其魄”,大脑的功能开始具备,大脑的发育基本上完成了。胎儿大脑细胞开始活跃。注重这个时期的孕妇心理保健,使其多看美好之物,多听悦耳之声,多想美好之事,““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万氏育婴家秘·养胎以保其真》),则生子贤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孙思遨《千金方》)使孕妇心情开朗精,神愉快,从而陶冶性情,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教育胎儿,促使胎儿脑细胞的健康发育,就为其今后聪慧创造了良好基础。
注意饮食
注意孕妇的饮食,以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这是我国古代胎教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古人对孕妇饮食一般有这样几个要求?。
“饥饱适中”。饮食适度,不过饥又不过饱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养生之道。《管子。内业》篇中说:“凡食之道,大充,形伤而不藏;大摄,骨枯而血反。”这就说,饥饱之失度,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不利于健康的,而对孕妇来说,则危害更大,它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以及出生后的智力水平。因“夫小儿之胎也,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过饥过饱“皆能令子受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一)过饱,会增加胃的负担,还会压迫胎儿;过饥,会使胎儿营养不足。经验表明,严重缺乏某种营养成分会使胎儿出现目盲、耳聋、胯裂等畸形。这些都印证了古人要求孕妇“饥饱适中”行是有科学道理的。
“不食邪味”。刘向在《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说:“古妇人妊子?不食邪味”所谓“不食邪味”是指不吃犯忌之食,象辛酸苦辣及肥甘厚味等,多食之后,容易助湿生热,使胎儿得病。孕妇脂肪摄入量过多,将使胎儿大脑皮质的面积缩小,这会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不食邪味”还包括注意孕妇用药,如果“药毒不消??无产后而母子均安者”(陈自明:《妇·人良方胎教门论》)。由于胎盘有通透性,一些药物可由母体经胎盘而进入胎体,而胎儿的解毒能力差,排泄能力低,极容易使胎儿中毒。
“节嗜欲”。孙思邀在《千金方·养胎》中陈述古文王胎教之道时,除要“调心神,和情性”之外,还提出要“节嗜欲”。嗜欲,是各种嗜好,如烟酒等。现在看来这一要求是完全正确的。烟叶里的尼古丁和烟雾里的一氧化碳,可使胎儿供氧不足,甚至能引起胎儿畸形,胎儿的肝脏、心脏和大脑也会受到伤害,而酒精慢性中毒是先天痴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胎教学说中关于注意孕妇饮食的大部分主张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我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社会基础是封建社会制度,当然也就免不了其中掺杂一些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思想意识。
注意环境影响?
古人认为,胎儿“察质未定”、“逐物变化”,因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亲而波及胎儿。要对胎儿进行教育,孕妇就“必慎所感”,注意外部条件对孕妇的影响,创造一个有利于胎儿发育的适宜环境,使胎儿能在良好的环境之下健康地成长。
“居处简静”(《千金方养胎》)。古人十分强调孕妇要有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贾谊在《贾子新书·胎教》中说:“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萎室”。萎室是王后分娩前后所居住的夹室、侧室。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篇中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就萎室”、“居别宫”都是为了不仅能使孕妇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休息,还能使胎儿避免噪音的刺激。
在王后有身七月出居别宫之时,还有专门的乐师侍之于左右,以便为王后演奏美好的音乐。现代科学证明,胎儿的耳目和感觉在母体内逐渐趋于完善,特别是妊娠中期胎儿中耳发育完成,声音可以直传入胎儿的耳朵,通过神经反射而引起心跳加快。实验证明,胎儿乐于接受低沉委婉的音乐,并能做出反应,而不愿接受尖细高的音响。有的实验还发现,?由父亲用委婉的音调给胎儿唱歌、说话,婴儿出生后往往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这说明古人要求“父为母诵说母为儿保练”(《古个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一)),也不是毫无道理的。还有的实验指出,让一个妊娠八个月的胎儿有规律的倾听音乐,胎儿即在母腹中出现安祥舒展的蠕动。多让胎儿听些悦耳、动听、舒畅、轻柔的声音,将来他的性格就可温顺、静宁。可见古人要孕妇“多听美音”,令人“诵读诗书”,“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等都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建立在古代文化、医学、教育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中国古代教育、医学的特点之一是防患于未然,灭病于早发。在这种重视预防思想指导下,古人创造了使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从胎儿就开始预防的思想。这也正是我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精华所在,并为现代心理学、生理学证明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