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实验入门篇
2022-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般情况下课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可能师兄师姐(或者老板本人)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接着就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然后围绕这一现象查阅大量文献,找到蛛丝马迹提示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现象,最后设计出课题(囊括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是不是文献里提示的某几个特定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这一过程其实也体现了实验室研究的延续性,就好比汽车的家族脸谱一样,实验室的研究套路也是有基因的。
当然临床的小伙伴们还有可能是发现了病人的某种临床表现,想要研究其机制,或是想研究某种肿瘤的耐药机制等等,总之,研究都是围绕现象(包括临床表现和肿瘤耐药等)展开的,不然我们的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童鞋们听过研究生们答辩的话就会发现,专家们非常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研究意义是什么?”,刚才我们说的所谓“现象”就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下面还是言归正传,说说实验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吧。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展实验也是一样,科研做久了才会条件反射式地反应出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达到实验目的,这也是一种熟能生巧。想要知道如何开展实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课题的框架。一般医学相关的课题框架都可以简单地归纳为A通过B对C起到了D作用。A可以是某个蛋白或某种试剂;B通常是一种细胞;C则是你研究的疾病模型;而D就是对C疾病发展的促进或抑制。开展这样的课题,第一步是建立疾病模型C;第二步是检测A(如果A是试剂当然就不需要检测啦)和B各自的变化;第三步是确立A和B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步证明A和B的逻辑关系能产生生物学效应D。理清了课题框架,我们就可以开始开展课题了。
关于第一步建立疾病模型,每个实验室各自有传统和套路,各位童鞋只需变身狗皮膏药粘着师兄师姐,学会建模只是时间问题。
接着要检测A和B的变化。对于A(以比较常见的蛋白为例)的检测,蛋白水平常用的有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ting、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基因水平常用的则是PCR。对于B的检测就要看检测B的哪个指标了,是数量还是增殖,是凋亡还是周期,是活化还是功能,检测的指标不一样,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是检测哪种指标,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分子通常都是需要标记的,用以把B细胞从多种细胞中区分出来(用细胞株的童鞋请直接忽略这一点,因为细胞株就是纯细胞)。
第三步建立A和B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麻烦的一步。越是想要A、B关系明确,越是需要更多的实验,所以这一步可繁可简。一般的思路是通过改变A的多少,来检测B的相应变化。改变A,体内可以注射中和抗体、封闭抗体或是siRNA来降低A的水平,相反可以注射重组A蛋白来提高A的水平,当然如果条件好的话直接用敲除鼠或转基因鼠,妥妥哒,省的将来审稿人废话啰嗦。体外一般用干扰或过表达的方法来降低或提高蛋白表达。
第四步要检测D效应的变化(其实严格来说在上一步改变A的多少就应该同步检测D,小白在这里为了叙述方便就不过多地考虑逻辑的严谨性了,不然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也是体现研究意义的所在。这一步完全取决于第一步,不同疾病模型都有相对固定的检测效应的方法。比如肿瘤模型,一般检测荷瘤小鼠体内肿瘤体积;EAE模型一般检测脑和脊髓的脱髓鞘病变。所这时候就需要各位童鞋再次变身狗皮膏药啦。
河北博海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是生命科学领域集科研、服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生物高新技术企业。20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博海生物品牌,已成为科研技术服务、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的全球领先者。博海生物拥有一支最具专业性的团队,为全球提供最可信赖、准确、高性价比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