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超级原材料趋势分析
2025/1/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SEO百度优化求职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3511.html
中国功能性产品的产业链,原料厂和代工厂不具备配方研发能力,真正掌握研发技术的是科研单位和高校实验室。上游产业链集中度较高,使得功能性产品间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新消费品牌的竞争,更多是包装设计、品牌营销、流量投放和运营等方面的竞争,真正从科学实验角度出发做产品的品牌少之又少。
作者
来舒敏
功能性食品是智商税吗?
当媒体、消费者仍在激烈讨论以上问题时,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原材料正被大量应用于软糖、矿泉水、口服液等入口型零食饮料中,随之出现在功能性食品的货架上。
相比欧美、日本等国家,中国的功能性食品市场渗透率极低,仅达10%。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功能性原料的监管严苛程度远高于国外,使得原材料的食品级应用较为滞后;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的认知度较低,仍处于市场教育的阶段。
追溯中国人对功能性食品的认知,还得从大健康医药类产品说起。受中医影响,中国消费者早已接受食补的概念,通过食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达到功能性补充的效果。中国保健品诞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曾出现过各种乱象,整治后用保健食品专用标志蓝帽子加以区分。
随着跨境电商的普及,欧美和日韩等国家推出的维生素钙片和蛋白质冲剂产品逐步引入中国,消费者对保健品建立初步认知。近几年,女性消费者出于对美和瘦的追求,带火了美白丸、淀粉阻断剂、胶原蛋白软糖、玻尿酸口服液等功能性产品。供应链端的成熟,使得中国相应出现了一系列主打功能性零食的新消费品牌,包括BUFFX、Minayo、Nelo、Wonderlab等。显然,我国功能性食品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增量市场,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新商业情报N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