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2022-6-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来源:王月月,夏春华.MRI检查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08):-.
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国每年约有两百万人次的新增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原因为外伤,早期症状为所支配区域的感觉及功能障碍,后期会造成患肢萎缩、畸形甚至残疾,严重地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临床上判断神经损伤的方法,包括体格检查、神经-肌电图、高频超声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等。目前应用在临床的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均为有创性检查,且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很高,相关报道指出约1/3患者的肌电图检测结果存在不准确性。
高频超声神经检查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其具有无创、可重复操作、多方位成像等特点,可以显示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程度、周围软组织情况以及神经卡压情况。高频超声检查过程需要患者配合,且易受操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神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neurography,MRN)技术具有高组织分辨力、无辐射、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可进行多参数、多方向成像,可以显示神经走行及神经内部信号改变,对于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附件损伤情况也能很好的显示,为发现病因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1.正常周围神经磁共振图像特征和探测方法
1.1周围神经的解剖与生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周围神经主要包括躯体神经的神经根、神经节、神经干、神经丛及神经终末装置。周围神经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由神经元鞘膜包绕轴突组成,神经内膜包绕神经纤维轴索,再由神经束膜、神经外膜多层结缔组织包膜包裹成神经束,神经束膜内除了走行的神经束之外,还有并行的滋养血管及脂肪组织。周围神经病变就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神经轴索、神经内膜、神经束膜或者神经外膜的损伤而导致躯干和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及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疾病。周围神经在损伤后6h后将开始再生,神经再生造成的周围组织粘连、神经回缩及损伤时间过长造成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将很大程度影响神经相关治疗的效果。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与神经损伤的程度相关,完全性损伤必须手术探查修复。术前行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神经的损伤程度以及病变累及范围,为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亦可在外科手术时精确手术范围,减小手术创伤。随着磁共振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磁共振检查在神经损伤的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王龙胜等认为3.0T磁共振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相较与1.5T磁共振准确性及敏感性更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1.2正常周围神经磁共振成像表现
正常神经呈束状在磁共振常规序列T1WI、T2WI上均类似于骨骼肌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上呈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神经走行自然,与血管走行一致,无局限性缺失,与周围组织对比度良好,神经由近至远逐渐变细,增强扫描时相较与周围的肌肉与血管神经无明显强化。T1WI可用来区分神经组织与血管:神经呈等信号,静脉呈高信号,动脉血管呈流空无信号。
1.3周围神经探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神经MRI成像技术包括: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whole-bodyimagingwithbackgroundbodysignalsuppression,DWIBS)、3D-STIR平扫及增强、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principleofselectiveexcitationtechnique,PROSET)、DTI、DTT及功能连接磁共振(functionalconnectivityMRI,fcMRI)等,在原始图像的基础上利用MIP、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获得更为全面的神经走行图像。根据扫描部位不同,线圈的选择及矩阵的选择各异。例如四肢神经选择四肢线圈,臂丛神经选择肩关节线圈,脊神经选择颈部线圈或者腰椎线圈。
1.3.1T1加权成像(T1WI)
T1WI是磁共振神经成像的基本序列之一。T1WI图像上,周围神经与其旁肌肉信号一致,在周围脂肪高信号的衬托下,周围神经的局部解剖结构及轮廓可以清晰显示,邻近肌肉及血管亦可以清晰显示。
1.3.2T2加权成像(T2WI)
T2WI是磁共振神经成像的基本序列之一。外周神经在T2WI呈等信号;损伤的外周神经表现为信号增高,与周边静脉信号接近。T2WI可清晰显示神经束增粗、扭曲及连续性中断。在复合损伤中由于神经周围信噪比降低,无法清晰直接显示神经损伤范围。在T2WI基础上衍生而来的3DCUBET2WI脂肪抑制序列在诊断视神经外伤上较传统序列准确率更高,且可排除神经周围骨骼、积气及出血对神经的影响,对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及视交叉显示的更清晰。
1.3.3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DWIBS)
可用于全身检查的一种MRI新技术,是在DWI基础上将STIR快速采集技术与重扩散加权的背景信号抑制技术结合,可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一次完成全身各部位图像采集,并对血管及周围组织信号进行抑制,经过图像处理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3D图像,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神经及邻近组织。国内学者结合MRI的STIR/longTE技术及DWIBS技术对臂丛神经进行检查分析,DWIBS可以清晰地显示神经节及节前神经根,并能完整显示节后神经的大体走行,对经由骨下的神经亦可显示,有利于临床准确定位损伤部位。通过对ADC值的分析,对神经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
1.3.4短T1反转恢复时间成像(3D-STIR)
平扫及增强序列3D-STIR增强结合STIR平扫技术及MIP、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楚、直观地显示神经本身,对诊断神经起源性肿瘤及肿瘤累及范围意义重大,增强扫描有助于排除周围组织内的淋巴结、小血管等富含水的组织,能明显提高对比-噪声比,可更清晰地显示神经。较其他神经磁共振技术3DSTIR技术具有更大的成像范围,更均匀、更稳定的脂肪抑制效果,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实现1mm体素的空间分辨率)。
1.3.5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PROSET)
PROSET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中应用二项或三项式脉冲选择性水激励技术,可以清楚显示神经硬膜囊、神经根鞘的外形以及神经根的节内段、神经节的形态结构,是目前腰骶丛成像常规MRI序列。贾文霄等认为PROSET可以清晰地显示椎间盘压迫神经根的情况,有利于术前诊断及术后复查,另外在鉴别神经源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方面亦有优势。
1.3.6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
DTI是在DWI基础上,利用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在°脉冲前后于横、纵、轴3个梯度通道上施加2个对称的斜方形梯度脉冲,至少于6个方向依次施加扩散敏感梯度,每一个方向上均使用相同较大b值(b=mm2/s),计算出各个方向上的扩散张量,并对T2WI-EPI像及DWI-EPI像进行多次采集,信号平均后利用所得的多种参数值获得较高信噪比的扩散张量图像。
学者Tetsuro等认为DTI是一种无创的、有效的评价外周神经损伤及再生的检查方法。学者SjoerdB等认为受损侧听神经的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低于同一患者健侧听神经的FA值,进而可以用于判断听神经内部的细微损伤。DTT是在DTI的基础上,经软件将白质纤维的二维信息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可直观地观察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情况。葛建兵等测量比较了正常尺神经DTI的定量参数各项异性分数(FA值)、相对各项异性(RA值)、容积比(VR值)得出,DTI定量参数可以精确反应尺神经病变情况,且较ADC值更为准确。陈镜聪等发现DTT各向异性分数值的测量可监视坐骨神经牵拉伤后的退变及再生。
1.3.7功能连接磁共振(fcMRI)
在fMRI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检测脑区之间血氧水平信号波动的相关性来对静息状态下的脑部进行研究。通过对大脑皮质运动区及感觉区的研究,间接反映周围神经损伤的情况。LiR等认为通过fcMRI网络图及方差分析可以在神经损伤术后两周内发现神经损伤是否修复。
2.磁共振检查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2.1周围神经切割伤
交通事故、工伤、切割伤及医疗事故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外周神经损伤,常伴随着骨折、肌肉及周围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的异常信号改变,神经束肿胀,伴周围软组织肿胀及信号的改变,周围血管损伤。神经发生撕裂后,神经近端再生轴突无法与远端吻合而向各个方向生长,甚至反折而形成创伤性神经瘤,对神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2.2周围神经嵌顿、卡压伤
为创伤、手术及炎症的并发症,三者可同时发生,是慢性周围神经损伤,临床上以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及桡神经卡压最为常见。当神经发生卡压时,MRI显示病变神经肿胀,信号异常,神经内线样结构消失,肿胀神经受周围肌肉及生理狭窄处挤压,健侧与患侧横断位成像对比显示会更明显。
2.3周围神经源性肿瘤
由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及恶性外周神经膜瘤组成。好发于神经走行位置及神经组织丰富区域,其中神经鞘瘤好发于头颈部的脊神经、交感神经根及四肢神经;局限型神经纤维瘤好发于皮肤浅表神经;神经瘤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外周神经分布的位置,且以全身多发为主要表现。MRI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且可多方位成像,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边组织关系,亦能够准确区分肿瘤内部的粘液及水样成分,有助于定性诊断。MRI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肿瘤内部的血管影,肿瘤的强化方式有助于判定良恶性,肿瘤的大小、周围水肿及瘤内囊变对判断神经源性肿瘤的良恶性亦有意义。
2.4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
是指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神经损伤,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症状隐秘,经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72%糖尿病患者存在周围神经损伤,其中有临床症状仅占43%。WangD等将DPN患者的胫神经与正常人的胫神经进行对比发现,前者的T2值明显高于后者。
3.磁共振检查周围神经病变的局限性
有磁共振检查禁忌证的患者无法行磁共振检查,如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磁共振检查历时较长,要求患者配合,无自理能力的患者需要家属陪同或者注射镇静剂后再行检查。目前磁共振神经检查多用于较为粗大的神经损伤的检查,对于细微的神经损伤显示欠清。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显示周围神经的正常解剖结构,而且可以显示病变周围神经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对于神经周围组织的情况亦可以显示清晰。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将日趋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