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反射区十大系统及反射区定位一

2021-8-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671847825246442&wfr=spider&for=pc

一、泌尿系统: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炎症、下肢水肿、调节

血压、关节炎。

1、肾: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1/2,即足底的

前中央凹陷处。

功能:补肾填精,壮阳,温经通脉,醒神开窍,清热利

湿,利便通淋。

主治: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结石、肾肿瘤、肾功能不

全等)、高血压、贫血、慢性支气管炎、内折、斑秃、耳鸣、眩晕、水肿等。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输尿管:

定位:位于双足底自肾脏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之间,约1

寸长呈弧线状的一个区域。

功能: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泻火解毒。

主治:输尿管结石、尿道炎症、输尿管积水狭窄、排尿

困难、泌尿系统感染等。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3、膀胱: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足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侧

旁。

功能:清热泻火,通利小便,解毒。

主治: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膀胱炎及其他泌尿系统

的疾患。

手法: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旋压3~5次。

二、消化系统:治疗肠胃功能紊(wen)乱、胃胀痛、小腹

胀气、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消化系统的各种功能。

1、胃: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幅宽。

功能:降逆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胃部疾患(如胃炎、胃溃疡、胃胀气、胃肿瘤、

胃下垂等)、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患等。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2、胰: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体中下段胃反射区与十二指

肠反射区交汇处。

功能:降糖清胰。

主治:胰腺本身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消

化不良和糖尿病。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3~5次。

3、十二指肠: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近端,胃反射区之下方。

功能:理气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十

二指肠憩室等)、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等。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4、小肠:

定位:位于双足底楔内到跟骨的凹陷处。为升结肠、横

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所包围区域。

功能:消食导滞,健脾行气。

主治: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心律

失常、失眠等疾患。

手法:快速、均匀、有节奏地从足趾到足跟方向按摩3~5

次。

(1—4有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消灭细菌的作用)

5、盲肠阑尾:

定位: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

功能:抗炎。

主治:阑尾炎、下腹胀气等。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3~5次。

6、升结肠:

定位: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的外侧与足外侧缘平

行,从足跟前缘至第五跖骨底的带状区域。

功能:行气,通便。

主治:结肠炎、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结肠肿瘤

等。

手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7、横结肠:

定位:位于双足底中间第1~5跖骨底部与第1~3次楔骨(即内、中、外侧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足底的带状区域。

功能:导滞,通便,去泻。

主治: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手法:从右至左方向按摩3~5次。

8、降结肠:

定位:位于左足足底第五跖骨底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

外侧,与足外侧平行的竖带状区域。

功能:导滞,通便止泻。

主治: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

手法:由足趾至足跟方向按摩3~5次。

9、乙状结肠与直肠:

定位: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的带状区域。

功能:清热,补虚,通便,消炎,通血。

主治:直肠炎、直肠癌、便秘、乙状结肠炎、结肠炎

等。

手法: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按摩3~5次。

10、肛门:

定位: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末端,约近于

足底内侧拇展肌外侧缘。

功能:消痔,止血,通便。

主治:直肠癌、肛周围炎、痔疮、肛裂、便血、便秘、

肛门脱垂。

手法:从足外侧至足内侧方向定点按压3~5次。

(5—10在人体中主要吸收营养水分,运输糟柏的作用)

11、肝:

定位:位于右足底第四、五跖骨间肺反射区的下方及足

背上与该区域相对应的位置。

功能:舒肝利胆,清热解毒,补益肝血,平肝潜阳。

主治:肝脏本身的疾患(如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

炎、肝功能不全等)、血液方面的疾病、高血脂、扭伤、眼疾、眩晕、指甲方面的疾病、肾脏疾患等。

手法:自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12、胆囊:

定位:右足底第三、四趾间划一竖线,肩关节反射区划

一横线,两线的交界处即为胆囊反射区。

功能:清热化湿,利胆止痛。

主治:胆囊本身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肝脏疾

患、失眠、惊恐不宁、肝胆湿热引起的皮肤病、痤疮等。

手法:定点按压3~5次。

13、回盲瓣:

定位:位于于右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

区的上方。

功能:导滞,通便,消食。

主治:腹胀气、回盲瓣功能失常。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14、食道、气管: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内与趾骨关节上下方,下接胃

反射区.

功能: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主治:食道肿瘤、食道炎症、“梅核气”、气管的疾患

等。

手法:按压3~5次。

三、内分泌系统:

1、肾上腺: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三跖骨与趾骨关节所形成的“人”

字形交叉的稍外侧。

功能:补肾填精,活血祛风,搞休克,搞过敏。(分泌

肾上腺激素,调节心脏机能)。

主治:肾上腺本身的疾病(肾上腺机能亢进或低下)、

各种感染、炎症、各种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

等。

手法:定点按压3~5次。

2、垂体:

定位:位于足底双拇趾趾腹的中间偏内侧一点(在脑反

射区深处)。

功能: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分泌生长激素及调节

其他内分泌腺体的激素)。

主治:内分泌失调的疾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

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调等,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手法:由上向下深入定点按压3~5次。

3、甲状腺: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以及第一跖

骨远侧部连成带状。

功能:调节激素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甲状腺本身的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

机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等),能促进小孩长高,治疗心脏病、肥胖症等。

手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推按摩3~5次(注:拐弯处为

敏感点)

4、甲状旁腺:

定位:位于双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

功能:补肾养肾,柔肝养筋。(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

脂肪糖粉的代谢,所以可以减肥)。

主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佝偻病、低钙性肌肉

痉挛、白内障、心悸、失眠、癫痫等疾患。

手法:在关节缝处定点按压3~5次。

?5、胰岛:

定位:胰岛在胰脏上,胰脏在胃的后面,居脾脏和十二

指肠之间胰岛就是胰脏上一堆堆细胞的集合。作用:分泌的胰岛素可以调节脂肪糖粉的代谢,所以

可以治疗糖尿病。

四、免疫系统:也叫淋巴系统,可以繁殖分泌淋巴细胞;

而淋巴细胞可以对血液起到过滤杀菌消毒作用,所以可以治疗发热、炎症等。

1、上下身淋巴腺:

定位:上身淋巴腺位于双足外踝前下方的凹陷中央,下

身淋巴腺位于双足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央。

功能:增强免疫抗癌能力。

主治:发热、炎症、下肢水肿、肌肉疼痛。

手法:拇食指扣拳法,向着小腿的方向定点按压4-5

次。

2、脾脏:定位:位于左足底第四、五跖骨之间,距心脏反射区正

下方一横指。

功能:健脾化湿,统摄血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主治: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

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病、增强免疫力及抗癌能力等。

手法:点按3~5次。

3、扁桃体:

定位:位于双足足背拇趾第二节,肌腱的左右两旁。

功能:有消炎,增加防御能力和抗癌之功能。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本身的疾病(扁桃体肥

大、化脓等)。

手法:直按压3~5次(注意不要向趾端方向挤压)。

五、神经系统:治疗各种疼痛症状、神经衰弱调节血

压、失眠质量;

1、大脑:

定位:位于双足大拇趾第一节底部肉球处。左半大脑反

射区在右足上,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平肝潜阳,清头明目,镇静安神,舒经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

变、脑性偏瘫、视觉受损、神经衰弱、帕金森氏综合症等。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2、额窦:

定位:位于双足的五趾靠尖端约25px的范围内。左额窦

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

手法: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3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

3次。

3、小脑脑干:

定位:位于双足拇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左小脑、脑干

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

功能: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小脑萎缩引起

的共济失调、帕金森氏综合症。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4、内耳迷路:平衡器官

定位:位于双足足背第四、五跖骨间缝的远端1/2区域。

功能:平肝益肾,调理阴阳。

主治:头晕、晕车、晕船、美尼尔氏综合症、耳鸣、内耳

功能减退、高血压、低血压、平衡障碍等。

手法:定点按3~5次。

5、三叉神经:

定位: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的外侧约45度角,在小脑反射

区前方。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及面颊、唇鼻

之诱发的神经痛等。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6、腹腔神经丛: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之间,肾与胃反射区的周

围。

功能:调理三焦,提高痛阈。

主治: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更

年期综合症等,对失眠亦很有效。

手法: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上向下按摩5~6次。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by/20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