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化立市大文章

2016-4-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做文化立市大文章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

近几年来,深圳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力度史无前例。文化领域大胆改革创新,给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活力;文化产业在多个领域构成优势,成为文化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亮点;伴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市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实现。

深圳,在“文化立市”战略的推动下,在迈向高品位文化城市目标中,谱写出文化繁华发展的雄伟篇章,让人们对这座年轻城市刮目相看。

改革创新:

文化事业活力无穷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也是深圳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质。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文化领域接连不断的改革创新,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活力。

政府从转变职能开始,推动全部文化的改革创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三个转变”――从以办文化为主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政府文化机构和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使得一个具有高度精确性、严密性和生机活力的体制正在构成。深圳读书月采取的政府拜托承办制,首届文博会实行的“企业办展、深圳办会”,都是政府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的例证。

深圳院团体制改革,更显示出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去年8月,深圳市歌舞团由原深圳市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转制为华侨城团体所属文化企业,成为国内文化团体企业化改革的先行者。业界人士用“完全”两个字来评价深圳歌舞团的改革,认为深圳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值得鉴戒的模式。另外,深圳粤剧团改革已进入转制操作阶段,深圳交响乐团改革方案进入细化阶段,两团改革成功完成以后,势必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经验。

改革文化节庆活动的运作方式,使更多社会文化资源“为我所用”。2003年鹏城金秋社区艺术节首次采取社会化运作,引入“政府采购”机制,改变了文化节庆活动的投入和举行方式。去年的“五一”20场文艺进社区及元旦、春节50场文艺进社区活动,继续采取社会化运作,通过发布消息、接受申报、组织评审、兑现许诺等程序,使社会化运作更加规范和成熟。这项改革,使政府用较少的代价,就能取得高质量的节目;同时,也使一些社会团体通过“出卖”节目,取得了更多的发展资金。

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改革,事业就会停步不前。从2002年开始,我市创造性地设立了“文化创新奖”,它进一步激起了文化领域的创新豪情,每一年都有数十项文化作品、活动等获奖。

市场化发展:推动文化事业上范围档次

深圳是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区,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深圳在文化产业上构成了整体范围大、市场化程度高、重点骨干行业突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等优势和特点。

深圳文化产业整体范围较大,总产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整体水平。2003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81.96亿元,实现增加值135.3亿元,占深圳当年GDP的4.73%。而根据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领》所肯定的发展目标,全国文化产业2005年增加值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很明显,深圳要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通过多年来的惨淡经营,深圳已构成了印刷、传媒、文化旅游、影视动漫等重点骨干文化行业。如印刷业与京沪“三足鼎立”,与北京、上海一起被公认为国内3大印刷基地。目前,深圳有各类印刷企业1828家,2003年总产值超过180亿元,其中出口产值突破90亿元,占全国印刷业出口产值的30%。2004年的产值预计超过190亿元。这些骨干文化行业,在全国同行中具有了巨大的竞争力。

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总量出现规模化趋势,构成了几家大的文化产业团体,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和良好的范围效益。深圳报业团体、深圳广电团体和发行团体3大文化团体在全国同行中范围领先。其中深圳报业团体资产总额已超过50亿元,成为目前中国范围最大的报业团体,于去年挂牌的深圳广电团体和发行团体的资产范围分别到达33亿元和5亿元。另外,华侨城的旅游业,大芬村的油画业,范围大、效益好,已居于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行列。

另外,深圳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已出现多元化格局,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深圳文化产业出现出国家、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及中外合作、深港合资、外商独资等所有制情势并存的发展格局,为发展增加了活力。文化产业发展较少遭到计划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束缚,即便是国家投资的文化产业单位,也通过市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场竞争,终究走向自我发展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去年,深圳成功举行首届文博会,搭建了展现、交易和信息3大平台,将成为深圳文化产业新的“发动机”。今年年初,我市颁布《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领2005年―2010年》,出台多项措施,重点发展八大文化产业,要把文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化产业打造成我市“第四支柱产业”。回顾过去,文化产业发展已打下厚实基础,成为文化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亮点;展望未来,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势必更猛。

为民谋利:文化活动日趋繁华

发展文化的重要目的,是为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在这一新的理念统揽之下,深圳文化蓬勃发展,百姓从中得到巨大实惠。

这些年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的大投入,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仅从图书馆建设来看,2004年各级财政用于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超过3500万元,市宣扬文化基金用于嘉奖基层图书馆资金近1000万元,一个遍及社区的图书馆络正在构成。截至2004年10月,全市实现常住人口人均藏书超过1.6册,户籍人口人均藏书5.8册。另外,一批高档次的大型文化设施正在兴修和筹建,如总投资15.97亿元的深圳文化中心,占地5.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深圳中心书城,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这些设施面向的都是普通百姓,建成后他们将从中得到最大好处。

这些年深圳文化精品迭出,每一年取得的各种文化奖项成百上千,仅去年我市宣扬文化系统取得省级以上奖项553项,其中国际级51项,国家级211项。这些文化精品,既反应主旋律,又为百姓脍炙人口。从过去取得过多种大奖的歌曲《春季的故事》、《走进新时期》、《又见西柏坡》,到粤剧《驼哥的旗》等可以看出,它们都是贴近百姓、“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满足了市民更高的文化需求。

这些年群众文化、社区文化红红火火,成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有效途径。已连续展开了5届的深圳读书月,每一年参与观众数百万人次,去年到达500万人次,成为市民自己的文化节庆。就连首届文博会,也专门斟酌了普通市民的需求,数十项演出、大赛等活动,使文博会同时成为市民的“文化盛宴”。

文化下基层,文化进社区,各种文化活动送到市民家门口。仅2003年第六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举行的20多天里,就有331支文艺队伍带着1545个节目走进社区、广场、剧院,举行了68场演出、展览。据统计,去年我市共组织群众文化活动1225场次,参与观众到达329万人次。把文化工作的重心放低,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各种文化,构成了深圳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

随着文化立市战略的不断推动,深圳文化事业进一步繁华发展,市民的文化权益一定会得到更好实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s/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