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医放血疗法

2018-4-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放血疗法治疗疾病比较广泛,小到感冒发烧,头痛脑热,大到急病重症都可以用放血治疗,常常使用放血治疗会起到峰回路转的功效。

针刺方法

1.点刺法:即点刺腧穴出血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直刺2~3mm,快进快出;点刺后采用反复交替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出血数滴,或挤出液体少许,右手捏干棉球将血液或液体及时擦去。为了刺出一定量的血液或液体,点刺穴位的深度不宜太浅。

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面部、耳部的穴位,如井穴、十宣、印堂、攒竹、耳尖、四缝等穴位。

2.刺络法:即刺病所较深、较大静脉,放出一定量血液的方法。

先用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使相应的静脉进一步显现;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瘀曲的静脉向心斜刺,迅速出针,针刺深度以针尖“中营”为度,让血液自然流出;松开橡皮管,待出血停止后,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乙醇棉球清理创口周围的血液。

本法出血量较大,一次治疗可出血几毫升甚至几十毫升,多用于肘窝、腘窝部的静脉。

3.散刺法: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

局部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可连续垂直点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行向中心点刺,促使瘀热、水肿、脓液得以排除。

4.挑刺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黏液。也可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常用穴位

太阳:主治头痛,眼红肿;

上星:主治头痛,目痛,鼻衄,热病;

水沟:主治癫痫,小儿惊风,中风昏迷,中暑,口眼歪钭,牙关紧闭,急性腰扭伤;

龈交:主治齿龈肿痛;内地仓:主治面瘫;

金津、玉液:主治口疮,舌肿,呕吐;

十宣:主治昏迷,癫痫,癔病,乳娥,小儿惊风,中暑;

四缝:主治小儿疳疾,百日咳;八邪:主治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肿痛;

曲泽:主治烦热,胃痛,呕吐;

少商:主治急性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肿大,鼻衄,发热,昏迷;

商阳: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齿痛,手指麻木,昏迷;

委中:主治腹痛,吐泻,腰痛(急性腰扭伤疗效好),

丹毒;八风: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足跗肿痛。

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腰病,坐骨神经痛、头痛、眼痛、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我在临床治疗多例病人,这种方法疗效可靠,效果好。

出血量

1.根据患者体质而定强壮者出血量可稍多,瘦弱者出血量宜少。

2.根据病证特点而定病程短、病情轻、病邪浅者放血宜少,反之则放血可稍多。如治癫狂,往往刺血量较大;治疗新发的热病,出血量就很少。

3.根据刺血部位而定刺四肢的井穴,一般出血量少;刺血络及静脉,往往出血量较大。

4.根据刺血季节而定秋冬之季,人之阳气深藏,治宜通达,故针刺宜深,放血稍多;夏季则放血量很少。

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一般1~3次为1个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如本疗法仅为对证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功效作用退热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止痛作用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作用

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

泻火作用

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消肿作用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止痒作用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缓解麻木作用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镇吐作用

急性呕吐多属胃热炽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逆,并有疏导肠胃积滞下行的作用,故能镇吐止呕。

止泻作用

放血治疗泄泻的范围,一般是指肠胃积滞化热而成的热泻,或者感触流行时疫,造成清浊不分的泄泻等。其机制是泻火降热而达到升清降浊的作用。

急救作用

所谓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惊厥不省人事的闭证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抢救方法。

北京任晓艳现代针灸埋线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任氏医疗美容诊所









































白癜风医疗的饮食禁忌
怎样治白殿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s/16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