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瘤病理及超微结构

2016-1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来源:吴春、王海、李南云等

  简述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脑脊膜的病变,常呈结节状生长并产生大量黑色素,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升高、神经系统受压症状,可出现颅内或椎管内占位、颅内压升高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受压,常能引出病理反射;颅内占位如头痛、视物障碍、脑积水等;椎管内占位可出现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甚至瘫痪。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瘤常发生于颅内或椎管的脑脊膜部位,而颅内常见于后颅凹和桥小脑脚,也可见于Meckle腔、大脑半球、松果体区等部位;椎管内见于颈、胸、腰段脊髓及马尾终丝。此肿瘤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此肿瘤多为良性,切除彻底可治愈,预后与恶性黑色素瘤明显不同,正确诊断十分重要。

  图释

  图1.瘤细胞胞质及间质中有大量黑色素颗粒沉积;   图2.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盐漂白去色素后细胞呈上皮样,胞质丰富、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   图3.瘤细胞胞质HMB45(+)(EnVision法);   图4.瘤细胞胞核/质S-(+)(EnVision法);   图5.瘤细胞胞质vimentin(+)(EnVision法);   图6.电镜下见瘤细胞胞质内见黑色素小体(EMx)。

  病理改变

  巨检:可见肿瘤组织为灰褐色或炭黑色结节状肿物,多有包膜,基底部或蒂部与脑膜或脊膜相延续,其表面或周围的脑膜或脊膜均呈炭黑色,与几支小血管相连。肿块切面灰褐色或炭泥状,无明显出血、坏死。镜下:可见瘤细胞成片状、束状或旋涡状排列,胞质内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图1)。瘤细胞不易分辨,用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盐漂白退去黑色素后见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密度较高,核仁明显,但无明显异型,核分裂难以找到(图2)。复发病例瘤细胞有异型,可见核分裂及出血坏死,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免疫组化:HMB45和S-(+)(图3、4),vimentin(+)(图5),GFAP、EMA、Syn和Leu-7均(—)。

  超微结构

  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弥漫分布,无明显异型性。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以常染色质为主,可见核仁,未见核分裂象。细胞质内有大量黑色素颗粒、粗面内质网、线粒体以及游离核糖体(图6)。

优秀病例,精彩点评,交流讨论

尽在病理沙龙

病理人才汇:为你寻找最适合的工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手指扭伤康复练习方法
人民科普关注关节炎早诊早治防致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izu.com/sjbbys/10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