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新方
2016-1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中枢神经损伤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带来较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其中脑卒中、脑外伤和小儿脑瘫为最常见的损伤原因。您还在为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康复苦恼吗?下面跟我们一起给自己增加点关于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新方法吧!
中枢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不仅使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丧失劳动力,而且也给国家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恢复中枢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使患者能够生活自理、重返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也一直是困扰广大临床医师们的一道棘手难题。
中枢神经损伤后恢复肢体功能的国内外治疗现状
目前,中枢神经损伤临床常用的康复手段包括强制诱发运动作业治疗和机器辅助的运动作业治疗等,但康复理疗的作用十分有限。而现有的一些传统的手术方法效果亦比较局限,往往只能改善一些外形,而无法改善患肢的功能。其它如促进新生神经元的相关研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和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可能具有一定前景,但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的研究中。
既往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损伤后病灶周围甚至对侧大脑皮层能出现功能重组,获得对瘫痪肢体的控制,尤其在受损侧半球损伤范围比较广泛、程度较严重、患侧残存皮层不足以代偿丧失的功能的时候,健侧半球代偿性重组便是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来源。国内外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验证了这一功能重组模式在患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他们发现健侧运动皮层的兴奋对于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代偿意义,涉及的区域包括初级运动皮层和运动前区。基于上述发现,增强健侧大脑皮层代偿功能将成为改善中枢损伤后慢性期患肢功能的新方向。
改变周围神经通路诱发同侧大脑皮层控制患肢
健侧大脑半球通过潜在的同侧周围神经通路代偿地控制患肢是中枢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在解剖上同侧通路数量较少且变异性较大,中枢神经损伤后大脑虽有一定的自发功能重组的能力,但这种自发的代偿往往是不完全的,即使很完善的康复训练也无法完全挖掘这种潜能。既往规范的康复治疗能够促进患肢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由于自发大脑皮层脑重组十分有限,其治疗远不能令人满意。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一种新方法使健侧大脑半球更好地控制瘫痪肢体呢?
有专家在横跨多个学科领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在数度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大量横向及纵向基础及临床研究(有行为学、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发现了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可以诱发大脑皮层发生跨半球重组,从而产生一侧大脑半球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效果,可以说这是在中枢损伤后通过加强同侧皮层控制来提高患肢功能的崭新思路,这些科研成果已有近十篇论文陆续被国际顶级神经学科杂志接受或发表,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在临床应用的近几年来,这项技术也让部分患者的功能障碍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患者反映手术后上肢的功能较术前明显提高,屈肌痉挛得到了有效的解除,同时伸肌力量得到了加强,能有效地伸手去够到物体,抓握功能得以改善。要知道他们中有的原本已经放弃了治疗瘫痪手的希望,有的自打有记忆起就无法生活自理,连上个厕所都无法自己提裤子,就更不要说用瘫痪手去拿个糖、或是端个饭碗,用瘫痪手来协助穿衣服、系鞋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在做梦,而现在,这样的梦,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康复观念:秉承“脊柱康复,撑起美好人生”宗旨,将脊柱作为人体中枢的“高速公路”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以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技术为重点,整合我国中西医和康复医学实践经验,标本兼治。以永久性损伤控制率、症状改善消失率、治愈率等刚性指标为要求,实现对人体脊柱疾病优质高效的治疗和康复。同时推出脊柱医学康复保养方案,治养结合,有效控制脊柱疾病康复后复发和脊柱亚健康人士的发病率。
联系我们
长沙市雨花区韶山南路号华翼府A座2层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必读医院感染诊断方法乙肝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和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