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脑内病灶动态对比
2021-1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10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基于T1WI的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CE-MRI)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定量灌注成像分析方法,能准确地测量正常脑组织的灌注值[1]。目前用此方法分析MS灌注和渗透特点的报道较少[2,3],对DCE-MRI是否能准确定量分析MS患者病灶的微循环改变还需更多研究。本研究中,笔者采用DCE-MRI结合Patlak模型处理渗透性参数,采用去卷积模型处理灌注参数,定量分析反映MS患者病灶微血管渗透性的标记物及灌注参数,绘制灌注伪彩图,以期进一步研究MS患者病灶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6月我院临床确诊的复发-缓解型MS(relapsing-remittingMS,RRMS)患者23例,均满足年McDonald临床诊断标准[4]。其中女15例、男8例;年龄19~78岁,平均(44±16)岁。病程0.3~18.0年,中位病程4.5年。18例患者接受MRI检查时处于缓解期,检查前3个月内未接受激素治疗,进行常规随访复查;5例患者临床症状复发(其中仅1例患者有强化病灶),在MRI扫描前3个月也均未接受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小血管缺血表现,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SignaHDxt3.0TMRI系统和头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成像方案包括常规平扫T1WI、T2WI及DCE-MRI灌注扫描。常规扫描参数如下:轴面T1WI,TRms,TE24ms,矩阵×,激励次数(NEX)1;轴面T2WI,TRms,TE98ms,矩阵×,NEX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FLAIR)序列,TRms,TEms,矩阵×,NEX1,扫描范围从颅顶至枕骨大孔,层厚均为5.0mm,无间隔,FOV24cm×24cm。常规MRI扫描后行DCE-MRI灌注扫描,采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spoiledgradientrecalledecho,SPGR)序列先行多反转角(3°、6°、9°、12°、15°)扫描,再行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共35期,前3期完成后注射对比剂,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钆双胺注射液(GE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剂量0.2ml/kg,流率2.0ml/s,注射完毕后立即用20ml生理盐水以相同流率冲洗连接管道及静脉,推注对比剂同时启动扫描。扫描参数如下:矩阵×,NEX1,TR6.ms,TE2.8ms,FOV24cm×24cm,层厚5.0mm,空间分辨率1.5mm×0.9mm×5.0mm,带宽31.25kHz,灌注时反转角12°。以侧脑室体部为中心,共扫描12层,灌注扫描时间4min,每期6s,共40期,采集帧图像。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后行常规T1WI增强扫描。
三、数据后处理
数据后处理采用OmniKinetics软件(通用电气医疗集团,中国)进行渗透和灌注参数分析。(1)采用Patlak血流动力学模型,计算反映微血管渗透性的影像生物学标记物,即容积转移常数(Ktrans)、对比剂血管内容积(Vp)及脑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2)绘制灌注及渗透伪彩图。(3)数据测量以及ROI的选取:由2名工作10年以上的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手动勾画,分别选取脑内扫描范围内所见非增强病灶(本组中强化病灶例数较少,不纳入统计分析)、病灶旁看似正常脑白质(normal-appearingwhitematter,NAWM)及远离病灶NAWM区勾画多个ROI,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讨论后判定。参考Moll等[5]将离病灶≤5mm的区域确定为病灶旁NAWM区,选取对侧相应大脑半球无病灶的区域为远离病灶NAWM区,以排除因生理性灌注差异导致的假阳性结果。病灶纳入标准:直径5mm病灶纳入研究对象,选择病灶最大中心层面勾画,ROI的大小随病灶大小适当调整(范围在20~30mm2内)。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及方差齐性分析,结果显示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Ktrans、Vp、CBF、CBV采用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表示。采用SAS9.2软件对非强化病灶、病灶旁NAWM、远离病灶NAWM3个部位的4个指标分别进行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再用Nememyi法对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常规MRI显示RRMS病灶
23例RRMS患者平扫FLAIRT2WI上发现直径5mm的非强化病灶88个(图1,图2),最大病灶约2.0cm×1.8cm,病灶主要位于额、顶、颞叶,侧脑室旁病灶最多,部分病灶融合,其中1例在T1WI增强图像上显示增强病灶9个,其中环形强化4个、结节状强化5个,该例患者MRI扫描结束后入院进行了激素冲击疗法。
二、DCE-MRI中MS患者的微血管渗透、灌注参数及灌注伪彩图
MS患者非强化病灶的Ktrans明显高于远离病灶NAWM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P0.05),病灶旁NAWM区与非强化病灶及远离病灶旁NAWM区的Ktran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P值均0.05)。Vp和CBF在3个部位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强化病灶的CBV明显高于远离病灶的NAWM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05);病灶旁NAWM区与非强化病灶及远离病灶旁NAWM区的CB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P值均0.05)。具体结果见表1。
渗透参数伪彩图Ktrans图及Vp图显示MS患者非强化病灶、NAWM区主要呈低渗透性(蓝色为主)。Ktrans图显示远离病灶NAWM区明显更低(深蓝色为主),非强化病灶显示渗透性较NAWM高(红蓝色为主);Vp图显示病灶区中心渗透性较高(橙色及浅蓝色),远离病灶的NAWM区值渗透性较低(深蓝色)。灌注参数CBF图及CBV图显示非强化病灶及病灶旁NAWM区为高灌注(橙黄绿色),提示病变有部分血管扩张;远离病灶NAWM灌注伪彩图显示深蓝绿色(图3,图4,图5,图6)。
讨论一、DCE-MRI结合单室Patlak模型定量分析MS的原理
基于T1WI的DCE-MRI对血管渗透性、血管外细胞外液间隙(extravascularextracellularspace,EES)血流改变都很敏感[6],能准确对大脑微血管渗透性及灌注特点进行定量分析[1,7,8]。DCE-MRI的主要参数包括Ktrans和Vp,Ktrans代表血浆向EES的容积转移常数,主要反映血浆速度及血管表面渗透性[9]。Vp是血浆内对比剂占整个体素内对比剂的百分比,可反映细胞密度。当体素内细胞密度增大时,EES会减小,而Vp则会相应增加。Patlak模型是单室线性模型,计算速度快,能提供简单可靠的结果[10]。Cramer和Larsson[2]的研究表明Patlak模型非常适合分析MS这种血脑屏障渗透性发生微小变化的疾病。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选择Patlak模型进行后处理。
二、DCE-MRIPatlak模型各渗透、灌注参数及MS相关病理分析
MS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疾病[11],病理过程包括炎性脱髓鞘、轴突消失及胶质细胞再生[12]。以往普遍认为NAWM不会出现微循环异常[13],但是由于MS病灶空间的多发性及病灶对周围白质的影响,NAWM区也显示了隐匿性损害。Moll等[5]将离病灶距离5mm的NAWM区定义为远离病灶的NAWM区,距离病灶1~4mm的NAWM区为病灶旁的NAWM区。其研究结果显示NAWM区的病理改变与离病灶的距离有关:离病灶近的NAWM区会出现邻近白质的轴索肿胀、增大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而远离病灶的NAWM区则无病理改变。本研究表明病灶旁NAWM区的Ktrans略高于远离病灶的NAWM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处于非活动期病灶旁NAWM区存在一定代偿性炎性血管扩张有关,导致微血管的渗透性升高。
MS非活动期病灶主要包括两种病理改变,一种是胶质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殖而形成血管闭塞;另一种是损伤后炎症活动的重建导致部分血管扩张[3,12]。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强化病灶的Ktrans明显高于远离病灶的NAWM区,但Vp值略低于远离病灶的NAWM区,提示病灶病理改变以血管周围炎症为主,一是由于血管炎性扩张,直接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另外,NAWM区由于髓鞘蛋白、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浸润,单位体素内细胞密度增加,引起EES减少,微血管的渗透性也随之减少。
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显示非强化病灶有高、低灌注两种表现[12],提示病理改变既有炎症后血管重建,又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纤维沉积导致的血管闭塞。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强化病灶的CBF、CBV高于NAWM区,非强化病灶的CBV明显高于远离病灶的NAWM区,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3,5,14,15],表明病理改变有炎症活动重建所导致的部分血管扩张,从而引起局部血流增加。这也提示病灶在血脑屏障破坏之前就有局部灌注的增加,该结果可以预测病灶的再活动性和(或)新病灶的形成[12]。另外,常规T1WI增强上没有强化的病灶,在DCE-MRI却显示灌注参数的改变,这也体现出DCE-MRI的一大优点。病灶旁NAWM区的CBF、CBV值略高于远离病灶的NAWM区,两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病灶处于稳定期,没有明显的炎症再活动而引起的大量血管扩张。因此,渗透、灌注参数值可以为评估病灶内炎症活动、推测病理改变提供帮助。
活动病灶主要是病灶中心轴索破坏、胶质细胞增生、缺血性改变,病灶周围血管代偿性扩张,形成侧支循环[12,13]。以前的研究显示活动病灶可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3,12],为高渗透性、高灌注特点,本研究中强化病灶的灌注特点也是一致的。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RRMS,病灶主要处于非活动期,活动期病灶较少,我们没有作统计学检验,而仅是一般的统计学描述,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作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T1WI的DCE-MRIPatlak模型能定量分析MS患者非强化病灶及NAWM区的灌注及渗透特点,可以准确地反映M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推测病灶的病理改变,对损伤进行分类及鉴别。
利益冲突
利益声明 本研究与通用电气医疗集团无任何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12-31)
(本文编辑: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