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指南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2020-12-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概论
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项技术。狭义肌电图通常指运用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特性。广义肌电图除了神经传导检测(nerveconductionstudy,NCS)和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肌电图(needleelectromyography,EMG)之外,还包括电生理检测的其他项目,例如重复神经刺激(repetitivenervestimulation,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blinkreflex,BR)、单纤维肌电图(singlefiberelectromyography,SFEMG)、运动单位计数(motorunitnumberestimation,MUNE)、巨肌电图(macro-EMG)、运动诱发试验等。
一、肌电图检查的适应证1.脊髓前角细胞和(或)脑干运动核及其以下部位的定位诊断和鉴别,包括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
2.可助于肌肉注射肉毒毒素部位的选择。
二、肌电图检查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1.保证电源稳定和电线完整,遵守仪器使用的安全要求,专业人员定期检查设备,以防漏电,如出现电源破损或机器外壳漏电现象应及时停止操作。
2.做肌电图检查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并充分对受检者解释并取得配合。
3.保持肢体(尤其是末端)温度,天气寒冷可局部加温,保证肢体末端温度维持在32℃。
4.不要将刺激电极置于心脏区域,非诱发电位检查项目时刺激电极、记录电极和地线置于肢体同一侧,以减少通过躯体的泄漏电流。
5.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避免进行NCS。
6.植入心律转复设备或除颤器的患者,应咨询心脏专科医生,刺激器应远离植入设备15cm以上,接好地线,刺激电流时限限制在0.2ms内。
7.意识障碍患者或有精神症状患者进行检测时应咨询相关专科医生检查的必要性,并避免意外损伤。
8.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因其他血液异常存在出血倾向或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或抗凝剂药物的患者,在采用针电极检查时,应评估检查的利弊并对患者进行充分地交代。可以先选择位置表浅的小肌肉观察出血情况。血友病或其他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应避免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查,除非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已得到纠正。
9.建议使用一次性针电极。对于疑诊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包括克雅病)或已诊断为HI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梅毒等血液传播性传染病的患者,必须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10.肋间神经或Erb点针电极刺激,在颈棘旁肌、膈肌、前锯肌等部位行肌电图检查时,要慎重选择,严格规范操作,避免发生气胸。
三、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1.可证实和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无主观感觉障碍或无力的周围神经病变或肥胖儿童深部肌肉病变的诊断等。
2.指导肌肉内药物(例如肉毒毒素或其他药物)注射部位的选择。
四、肌电图检查基本原则1.NCS和针极肌电图测定是临床检查的延伸,因此,在进行肌电图检查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神经系统检查。
2.如果检测结果存在异常,要排除技术因素并应重复检测。
3.如果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不吻合,要慎重解释结果并充分考虑与临床的关系。
4.每个病例均应个体化,随着检查的进行加以调整。
5.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正确的解读才能为临床提供关键信息。
检测方法
一、NCS1.皮肤温度:为避免皮肤温度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保证皮肤温度维持在30-32℃。
2.常用电极的种类:神经传导检测一般使用盘状表面电极和环指电极,也可使用单极针电极或同芯针电极。
3.电极的放置:(1)记录电极:运动NCS时,将阴极置于肌腹,阳极置于远端的肌腱或骨关节处。顺行性感觉NCS时,记录电极置于神经干走行处;逆行性感觉NCS时,记录电极置于顺行性测定法的刺激电极位置。(2)刺激电极:运动NCS时,阴极置于神经走行的远端,阳极在近端2cm处,而F波测定时将阴极置于近端。顺行性感觉NCS时,刺激电极置于手指或足趾末端,阴极在近端,阳极在远端;逆行性感觉NCS时,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阴极在远端,阳极放置在阴极近端2cm处。(3)地线: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
4.刺激强度和时限:从较小电流开始逐渐加量,运动传导测定时应对神经干予以超强刺激,一般以诱发出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