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一少出现前,这项指标已升高它是糖尿
2016-11-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胰岛受损,餐后血糖先高
在糖尿病的早期,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轻度受损时,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尚能控制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故空腹血糖正常:而进餐后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此时由于胰岛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故餐后血糖往往偏高。
糖尿病前期
正常人餐后2小时7.8mmol/L,若11.1mmol/L可确诊为糖尿病。当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称为糖耐量异常,此时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也即由糖耐量正常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
每年10%成为糖尿病
如此时不重视,导致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餐后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促进了由糖耐量低异常2型糖尿病的转化。
在糖耐量异常人群中,每年有5%~10%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的治疗病。
早发现3~5年
如果不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测,则可能使糖耐量低减人群和早期糖尿病人被漏诊。一般说来,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餐后血糖升高较空腹血糖更为敏感,其异常比至腹血糖异常要早3~5年。
换句话说,可使糖尿病诊断提前3~5年,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早出现的并发症
3年前,李老师查出糖尿病,一直坚持用药,空腹血糖大致正常,不过近半年来,李老师老觉着手脚麻木,看东西模糊,尿蛋白化验呈阳性。自我感觉糖尿病控制得还算不错,对于早出现的并发症大惑不解。
餐后血糖影响大
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餐后(指进餐后4~6小时内)状态,餐后血糖对全天的平均血糖影响更大。餐后血糖经常超过11.1mmol将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
因此,仅仅控制空腹血糖还不够,要使餐后血糖保持正常,才能减少并发症。
调药主要看餐后
查餐后血糖与查空腹血糖不同。它不影响早晨正常进餐及用药,医院抽血延误早餐而造成血糖的波动。
餐后血糖能更准确地反映病人血糖控制的真实水平,是反映病人进餐量及用药量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是药物调整的重要依据。
控制餐后6措施
控制餐后血糖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在饮食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少食多餐;
进餐时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
多选择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
必要时可选择延缓消化吸收的降糖药物(如拜糖平)。
另外,快速、短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诺和龙)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
理想血糖控制水平
空腹6.1mmol/L,
餐后1小时≤8.3mmol/L,
餐后2小时≤7.2mmol/L,
餐后3小时≤6.1mmol/L,
全日无低血糖发生。
较好血糖控制水平
空腹≤7.2mmol儿,
餐后1小时≤10.0mmol/L,
餐后2小时8.3mmol/L,
餐后3小时≤7.2mmol/L,
全日无低血糖发生。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为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络我们删除
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