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瘫痪的神经定位诊断
2020-12-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面肌瘫痪的定位诊断
面部表情肌的运动由面神经主司。面神经主要为运动神经,其核位于桥脑,接受来自大脑皮质运动区下1/3面肌代表区发出的皮质脑干束支配,其中面神经上组核(发出纤维支配额肌、皱眉肌及眼轮匝肌等)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而下组核(发出纤维支配颊肌、口轮匝肌、笑肌及颈阔肌等)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面神经出脑后与位听神经伴行经内耳孔及内耳道后折入面神经管内,最后出茎乳孔至支配的肌肉。其行程中发出蹬骨神经至蹬骨肌,接受司舌前2/3味觉的鼓索神经等。行程各部因邻近解剖结构不同,故临床表现也多异,据此可进行面肌瘫痪的定位诊断。
1.中枢性面瘫
即核上性损害,相当于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下组面肌瘫痪—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不能等。
(1)皮质运动区病变:除中枢性面瘫外,多合并有面瘫同侧以上肢为主的上运动神经元性肢体瘫痪及舌瘫;也可为刺激症状,表现为面部或同时有肢体的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发作。见于额叶占位性病变、脑膜脑炎等。
(2)内囊病变:除中枢性面瘫外,因病变同时累及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及视放射,而出现面瘫同侧的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及同侧偏盲,称为“三偏征”。见于脑血管病及占位性病变。
2.周围性面瘫
即核下性损害,相当于肢体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除下组面肌瘫痪外,还有上组面肌瘫痪(如抬额、皱眉不能、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等)。
(1)桥脑病变:在桥脑内,面神经核发出纤维环绕外展神经核出脑。当桥脑病变累及面神经时,外展神经及位于桥脑腹侧的锥体束均难于幸免,故出现病灶同侧的周围性面瘫、外展神经麻痹,及病灶对侧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Millard-Gubler综合征)。见于桥脑梗塞、肿瘤及多发性硬化等。
(2)小脑桥脑角病变:除面神经受损外,因累及邻近的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及小脑,故周围性面瘫外,还分别出现面部麻木、疼痛、咀嚼肌无力及萎缩,耳鸣、耳聋、眩晕以及共济失调等,称为“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尤以听神经瘤、胆脂瘤多见),蛛网膜炎等。
(3)面神经管病变:除周围性面瘫外,因蹬骨神经和鼓索神经也常受累,常伴听力过敏和舌前2/3味觉丧失。多见于面神经炎、乳突炎及手术损伤等。如病变位于膝状神经节,则因多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故有耳廓部的带状疱疹(Ramsay-Hunt综合征)。
(4)茎乳孔以外:仅有病侧周围性面瘫。见于腮腺肿瘤等。
3.肌源性面瘫
双侧面肌肌肉活动障碍引起,双眼闭合及示齿不能、表情呆滞、饮水自口角外流。见于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
往期精彩回顾(上下滑动查看)第1期:颈椎病的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2期:腰椎阅片技巧(←点击查看)
第3期:颈椎病影像临床诊断(←点击查看)
第4期:关节基本病变影像诊断(←点击查看)
第5期:针刀手法学(←点击查看)
第6期:风湿骨病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7期:神经定位诊断歌诀(←点击查看)
第8期:黄韧带肥厚骨化症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9期:中风后遗症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10期:三叉神经痛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11期:过敏性鼻炎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12期:筋膜至痛(←点击查看)
第13期:足跟痛针刀分型诊疗(←点击查看)
第14期:痛风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15期: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16期: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17期:针刀美容思路分析(←点击查看)
第18期:针刀治疗中体位变换(←点击查看)
第19期:针刀治疗颈椎病病例(一)(←点击查看)
第20期: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病例(二)(←点击查看)
第21期:针刀治疗跟痛症病例(三)(←点击查看)
第22期:针刀治疗小腿痛病例(四)(←点击查看)
第23期:针刀临床特殊试验定位(←点击查看)
第24期:肌肉解剖(←点击查看)
第25期:激素治疗弹响指导致肌腱断裂事故(←点击查看)
第26期:骨质增生的新认识和治疗方向(←点击查看)
第27期:针刀操作整体观念的科学依据(必学)(←点击查看)
第28期:针刀功能解剖(诊断必学)(←点击查看)
第29期:股骨头坏死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30期:颈椎病的辩位论治(←点击查看)
第31期:腰臀部疼痛针刀治疗(←点击查看)
第32期:针刀医学与风湿病(←点击查看)
第33期:针刀治疗脑血管病(←点击查看)
精彩不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