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眼科Humphrey视野计检查程序和
2020-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枯燥的视野被讲的出神入化,相信大家对于钟华教授上周的视野课件还有印象。今日,呈现给大家钟华教授又一力作:
Humphrey视野计检查程序和策略选择
计算机自动视野计与手动视野计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可以通过软件自动设置,实现视野检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精确地测量视网膜光敏感度,并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
计算机视野计的软件系统按其实际应用功能主要分为检测程序、检测策略和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几个部分,我们今天就此详细进行介绍。
一般资料的重要性上次提到过了,对患者的教育和监督也是一门学问,有机会再探讨。
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是让医生和视野技师都了解什么样的病人该用什么程序与策略来检查,怎么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视野结果。
这是我设计的我们科使用的视野检查申请单,上面要求填写的比较复杂,但如果坚持按要求来,医生和技师之间就能够很好地沟通,不会做出你不想要的结果。
其实这个申请单就是强调了我们对视野检查的要求:姓名、拼音和生日的重要性上节讲过了,对随访监测非常重要,是身份的识别要点。屈光度提示了视野检查之前一定要验光。
今天的内容主要是最下面的两行,也是关键的两个部分:检测程序和策略你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最后总结的时候可以一张ppt概括今天的内容,学会那一张也可以应付大多数临床应用,但我希望尖峰的同学能够一起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的。
手动视野计已经基本淘汰了,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是目前的主流,它既能做动态视野检查也能做静态视野检查,但动态视野现在已经用的很少了,我们简单看一下。
动态的特点是是描绘等视线,再组成视岛。
Humphrey视野计也有用于动态视野检查的菜单选项(红色框内),但目前来说几乎没有人再用电脑视野计来作动态视野检查,所以我们已建议生产者将此程序取消以降低售价,他们在一些低端型号就取消了。
这是动态视野检查法的结果图,可以看到不同的等视线。
我们的重点是看下面的静态视野检查。
那么静态视野检查的程序和策略有什么含义呢?
这张图上可以看到程序为:Central30-2ThresholdTest,分别代表了3层意思Central(中央)、30-2和ThresholdTest(阈值检测);Strategy(策略):SITA-Fast,也只是可选的策略中的一种,SITA和Fast也有各自特定的含义。
中央表示的是检测部位是中央还是周边;30代表检测范围是30°,-2的含义后面会讲,阈值检测是和阈上值等相对的方法,简单一行字还是包含了很多意思。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设计程序和策略。
大家看一下生理盲点和检测视标的对比就知道,如果要把视网膜上每一点都检测出来,即使用最大的V号视标,也要进行成百上千个位点检测,就把C罗请来也不可能有体力完成。
所以只能象我们做流行病学调查一样,从总体中进行抽样,抽取其中一小部分作为代表来评估整体视网膜的情况。
流调中强调随机抽样,视野检查中不能随机,也不能随便,是按疾病的需要选取重点部位按顺序来进行排查,同时要设计每个部位怎么才能查清有无问题,这就是程序和策略的作用。
Humphrey视野计的阈值检查程序的组成实际就是两层意思:
1、本次检查要查哪个部位?黄斑区、中央30°还是周边部视网膜?
2、如果查黄斑区那么你抽取多少个位点检测?这些位点怎么排列的?
机器有设定好的程序,每一个程序这两个部分都是固定的,技师和医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当然,必要时你也可以选择“自定义(Custom)”自己进行规定,但除了特殊研究一般少用。
选择程序,就是选择你要检测的部位和该部位的检测位点的排列方式。
什么是策略呢?就是程序中的每一个检测位点,你是如何来确定它的光阈值的?这种方法称之为视野的检测策略。
Humphrey视野计程序和策略都有很多种,这里列出的是目前常见的一些程序和策略,我们分开来看一下。
筛选程序在眼科患者使用的很少,我们通常在神经科疾病或者大规模筛查时应用较多一些。
因为目前新的策略下,单眼视野几分钟即可完成定量分析检测,没有必要只进行定性的筛查。
简单地说,超阈值检测的筛查方式,就是用一个比较亮的正常人都能看到的较亮的光标进行排查,都看到了基本没问题,看不到了提示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这在病情比较轻时很难发现异常。
这是Humphrey视野计的筛查程序库,有很多很多种用于各种疾病的程序,检测部位和位点的分布都不同,检测的目的也就不同,医生可根据需要选择。
这是视野计的选择菜单,虽然有很多种,但临床使用越来越少。
重点需要了解的是阈值检测程序。
这个菜单应该大家都见过,红框内的阈值程序是最常用的。
这是Humphrey视野计静态阈值检测程序的主菜单,左侧的四项检查程序已经能覆盖临床所需的绝大部分疾病检查需求,右侧的两项基本淘汰了。
这是视野计说明书上推荐的应用范围,可以参考一下。大家可以发现,有很多的重叠,所以究竟怎么选还是要靠医生自己的经验。
这是常用的四个程序的位点排列,都是检测中央部位的。
了解了它们的位点分布特点,一说到30-2或24-2你就知道位点是什么样子了。
各个程序的检测部位一看名称都知道了,中央区或黄斑区,所以位点都是以中央固视点为中心的排列。
位点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也有所不同。黄斑阈值的位点间隔是2°,较密集一些,其他3种都是间隔6°一个位点。
这两个程序很少使用,仅用于周边的检测或单纯鼻侧阶梯,就不提了。
我们来看一下最常用的程序位点排列有什么特点,更深入了解下“程序”。
大家能看清子午线间分布的黑色点阵吧?
两张图都是中央30°范围的检测,30-1和30-2的区别在哪呢?能看出来吗?
差别在于水平和垂直子午线上是否有位点分布。
30-1程序检测位点是分布于水平和垂直子午线上,然而30-2程序检测位点是横跨在子午线的两边。点阵中每个点之间的间距均为6°,在30-2检测中这些位点从轴上偏移各3°,这种格栅样位点的排列距离距水平和垂直子午线上为3度。
30-2程序可以将水平子午线上下的对应点进行比较,有助于鼻侧阶梯的检测;也可将垂直子午线上的对应点进行比较来诊断视野有无偏盲状态。
由于青光眼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所导致的视野缺损通常并不越过水平或垂直的子午线,因此临床上更常使用30-2检测。
同理,24-1、60-1和24-2、60-2的区别也是这样。
目前的视野计中30-1、24-1、60-1程序由于位点分布的不合理,已经淘汰不用了,都只保留了24-2、30-2和60-2这一系列程序。
这是24-1和24-2的位点分布比较。
这两个患者视野结果哪个缺损重一些?
很明显是右边的视野缺损轻。
但大家再仔细看一下,这实际上是同一患者用不同程序检测的结果。
左边是30-2而右边是10-2程序。
我们就来看看10-2程序有什么特点。
我个人的经验,10-2程序是非常常用的,也是非常有用的重要程序,但临床上受到的重视不够。有些技师可能都不知道它是用来干嘛的。
这个示意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10-2相当于把30-2的中心10°范围放大倍率来看,看得当然更细微了。
这个放大倍率的效果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一张24-2程序中心10°范围与10-2程序检测位点重叠起来看得更清楚些。
是通过调整位点的间距,我们知道24-2和30-2程序的位点间距是6°,10-2则缩小为2°,同样的空间范围,位点数量从12个增加到68个,就像图片的的像素增加了,视野的分辨率也就增加了,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心10°范围的阈值变化。
再返回来看这个图。
左边是晚期青光眼患者管状视野30-2的结果,右侧则相当于把中央残余的管状部分提取出来放大来看,10-2的结果对观察和随访患者的残余视功能很有帮助。
这是其他一些较少使用的程序位点排列。
我们看一下有点用处的周边60-2程序。
因为周边视野的变异很大,用的很少,但特别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同一患者周边60-2程序结果和中央30-2检测结果整合在一起来看整个60度范围的视野情况。
除了常用的几个程序外,还有一些特殊检测程序(Specialty)。
包含有四种主要的程序,Esterman单眼和双眼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国内也很少用。
这是这几个特殊程序的位点分布图,一看就能理解它的用途了。
Esterman这个程序在国外评估视功能经常使用,所以我们仔细看一下。
这是英国的驾驶要求,对视野的要求。
国外为什么特殊程序用的多?因为盲和视力损伤需要视野来评估,驾驶也必须要视野的检测来评估,视野是反映视功能必不可少的,而不像国内往往只测个视力。英国的标准是要求不能有严重的视野缺损的。
国内很多晚期青光眼患者,双眼管状视野照样开着车来看病。
这是Esterman双眼检测和实际应用的示意图。
考察的是双眼同时看时视野的范围。
自动视野计也有专门的Esterman程序进行定性检测。
双眼Esterman视野结果图。
结果提示的是有多少个点能看到,多少看不到。
常用的、少用的、特殊的视野检查程序上面都看过了。视野中每个位点我们不但需要知道能否看到(定性),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一点的光阈值,下面要讨论的是每一个位点的光阈值是如何检测定量的呢?
检测每个位点的光阈值是静态视野的核心,结果既能定位又能定量视野缺损,所以目前的视野检查基本只采用静态阈值检测。
动态视野检测是用光标可见/不可见的边界作为阈值,静态视野究竟如何检测确定这一阈值呢?
测定光阈值的方法就称之为一种检测策略。
递增/极限法比较容易理解了。
典型的阶梯法是先呈现一个估计受检眼可见的阈上刺激,在受检者反应证实光标被看见后,光标刺激强度以4dB步长递减直至受检眼看不见,然后又反过来以2dB步长递增至受检眼第一次看见,即以该光标刺激强度作为该检查点的光阈值。
这个可能太抽象,我们来看一下示意图。
阶梯法的策略:
先以大的步长(4dB)测试,从看得见逐渐降低到看不见的阈值,再反过来用小步长(2dB)精确检测刚好从看不见到看得见的阈值(临界转折点),两次跨越这一个值才确定它是该位点的阈值。
这个例子的阈值是多少?
26dB,就是刚好从看见转为看不见,再由看不见转为看见的那个阈值。
两次跨越确认后才确定阈值能够更精确,所以阶梯法的策略所得的结果更可靠一些。
但这种方法并不是最理想,所以有了更多的策略。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钟华,昆明医院眼科)
由袁援生教授和钟华教授主编的《现代临床视野检测》(第2版)在尖峰微店限量促销优惠5折全国包邮。长按或者扫描下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