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的原始反射该出现时不出现该消失
2019-12-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要想了解小儿脑瘫神经系统的神经反射情况,首先我们要知道正常的神经反射主要分为两类:终生存在的反射和仅存在于婴幼儿期的原始反射。这里只讨论与脑瘫儿童密切相关的神经反射。
小儿神经反射的发育情况能反映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如出现神经反射左右不对称,该出现时不出现、该消失时不消失,或出现病理反射等情况,均提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或受损。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检查项目、方法和临床意义各有不同。小儿脑瘫康复工作者应熟练掌握正常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指标,通过对神经系统的检查,及早发现小儿脑瘫的脑损伤及其损伤程度,有利于小儿脑瘫早期的干预和早日得到适当的康复功能训练,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一、小儿脑瘫神经系统的原始反射
吸吮反射
(1)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手指轻轻碰触小儿的嘴角或上下唇,或将手指放入小儿口中,小儿会出现吸吮动作。该反射出生后即出现,2~4个月后消失。
(2)意义:脑损伤、小儿脑瘫患者和早产儿此反射会减弱、消失或持续存在或重新出现;正常儿饱餐后该反射也不易引出,而饥饿时会呈亢奋状态。
觅食反射
(1)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手指轻擦小儿一侧口角的皮肤,小儿出现头转向刺激侧并张口的动作。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1个月左右消失。
(2)意义:早产儿及脑损伤、小儿脑瘫患者该反射减弱或消失;持续存在提示脑损伤。
咬合反射
(1)检查方法:检查者将手指放入小儿脑瘫患者口内并触摸其牙床的咬合面,小儿会作出上下牙床咬合的动作。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6个月后随咀嚼运动的出现而消失。
(2)意义:此反射持续存在提示脑损伤。
拥抱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脑瘫患者仰卧,检查者拉小儿双手上提,使其头部后仰,头颈部离开床面约2~3cm,然后突然放开双手,小儿脑瘫患者双上肢会先向两侧伸展,手张开,然后双上肢向胸前曲屈回收呈拥抱状。可伴有哭闹。此反射出生时即出现,3个月时最明显,以后逐渐减弱,6个月后消失。
(2)意义:新生儿期此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低下。两侧不对称提示有偏瘫、锁骨骨折或臂丛神经损伤等。6个月后仍不消失,提示有脑损伤。
握持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上肢呈半曲屈状态,检查者用一个手指放人小儿脑瘫患者的一侧手掌中并稍加压迫,小儿会出现该侧的手指曲屈握紧检查者的手指的动作,如检查者上提手指,小儿脑瘫患者会短暂地被拉起。此反射出生时即出现,且十分明显,2个月后逐渐减弱,4个月后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所取代。
(2)意义:新生儿期该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有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一侧减弱或消失,多见于臂丛神经损伤。持续存在提示有脑损伤。
非对称性颈紧张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头于正中位,上下肢伸直。检查者将小儿脑瘫患者的头部向一侧转动,小儿颜面所向的一侧上下肢会出现伸展的动作,而另一侧上下肢会出现曲屈的动作。出生后1周出现,2~3个月时最明显,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而消失。
(2)意义:4个月后仍持续出现则提示有脑损伤。这种原始反射的持续出现,会严重影响小儿脑瘫患者的姿势和运动发育,是脑瘫的典型特征。
对称性颈紧张反射
(1)检查方法:检查者用一手托起小儿脑瘫患者的胸腹部,使小儿俯卧在检查者的手掌上,当用另一只手使小儿脑瘫患者的头前屈时,会出现双上肢曲屈,双下肢伸展的动作;使小儿的头部后仰,则出现双上肢伸展,双下肢曲屈的动作。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3~4个月后逐渐消失。
(2)意义:该原始反射持续出现,提示有脑损伤。与非对称性颈紧张反射一样,会影响小儿脑瘫患者姿势及运动的发育。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检查方法:
1)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小儿脑瘫患者仰卧位,当使其头部轻度后仰时,会出现四肢伸展的动作。
2)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小儿脑瘫患者俯卧位,当使其头部前屈时,可出现四肢曲屈的动作,双下肢曲屈于腹部下面,出现臀高头低的特殊体位。
(2)意义:小儿脑瘫患者脑瘫神经系统的反射出生后即出,1~2个月时最明显,4个月后消失。持续存在提示脑损伤。与非对称性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一样,由于头部的位置影响了肢体的运动,这些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都会影响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发育。
二、小儿脑瘫神经系统的平衡反射
小儿脑瘫神经系统的平衡反射是指当倾斜小儿脑瘫患者身体的支撑面或移动其身体的重心时,为了保持平衡,其躯干和肢体发生代偿性的动作,以保持整体的正常姿势的反应。正常的卧位、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反射应该在1岁左右出现,并维持终生。如平衡反射延迟或不出现,提示神经系统损伤或发育迟缓。
卧位平衡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脑瘫患者仰卧或俯卧在平板上,检查者慢慢抬高平板的一侧,使小儿的身体倾向一侧失去平衡,小儿会迅速地把头和上身移向抬高侧,同时抬高侧的双下肢也迅速地向外伸展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出现。
坐位平衡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取坐位,检查者用手向一侧轻推小儿的身体使其失去平衡,小儿脑瘫患者的头部和上身会向与推力相反的一侧倾斜,该侧的上下肢会迅速地向外伸展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出生后8~10个月出现该平衡反射。
(2)意义:1岁后仍不出现为异常。
站立位平衡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脑瘫患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分别向前、后和两侧轻推小儿,使其失去平衡。向前后推时,小儿脑瘫患者会主动向前后迈步;向两侧推时,小儿被推侧的下肢会向外伸展,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正常情况下,前方平衡反射在12~15个月出现;侧方平衡反射在18个月左右出现,后方平衡反射在24个月左右出现。
(2)意义:超过正常小儿脑瘫患者应当出现该反射时段半年以上仍未未出现提示异常。
三、小儿脑瘫神经系统的调正反射
小儿脑瘫神经系统的调正反射是指当小儿脑瘫患者身体的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头颈部、躯干和肢体立即恢复到正常姿势的反应。调正反射与小儿的粗大运动密切相关,调正反射的缺如会引起粗大运动发育迟缓。
颈调正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头正中位,上下肢伸展,当检查者把小儿的头部转向一侧时,小儿脑瘫患者的整个身体会随即向转头的方向侧转。此反射出生时即存在,6个月左右消失。
(2)意义:此反射在完成翻身动作上起重要作用。持续出现提示脑损伤。
视调正反射
(1)检查方法:检查者将小儿竖直抱起,分别做前后左右倾斜,倾斜时小儿会调整头部的位置以保持头部竖直,两眼位置保持在同一水平。3~5个月的小儿出现该反射。
(2)意义:6个月的小儿脑瘫患者仍不出现该反射,提示神经系统发育迟缓。
迷路调正反射
(1)检查方法: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竖直抱起小儿,分别做前后左右倾斜。小儿脑瘫患者反应同视调正反射。出生后2~3个月出现该反射。
(2)意义:4~6个月仍不出现为异常。
降落伞反射
(1)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于小儿脑瘫患者腋下将其抱起,然后突然将其头部和上身快速向前曲屈,小儿立即出现双臂和双手伸展,向下呈支撑保护状。出生后6个月开始出现该反射。
(2)意义:10个月后仍不出现为异常。
四、小儿脑瘫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反射
视觉颜面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脑瘫患者仰卧,头正中位,在小儿面前15~30cm处约30°角的地方,出示红光或红色的玩具,正常反应为小儿的头部会转向光源或玩具一侧。
(2)意义:此反射缺如提示有脑损伤或视力障碍。
听觉颜面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头正中位,在小儿脑瘫患者的一侧耳朵附近发出声响,正常反应为小儿的头部会转向声源或玩具一侧。
(2)意义:此反射缺如提示有脑损伤或听力障碍。
治白癜风呼和浩特哪家医院好治疗白癜风的岐黄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