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灰质体积变化的磁
2016-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来源:磁共振成像传媒
郭林英,朱文珍,田甜,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灰质体积变化的磁共振形态学研究.磁共振成像,,6(12):-.
朱文珍,华中医院放射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放射学会质控学组副组长、神经学组委员、中华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青年委员。国际放射学权威期刊《Radiology》的中国青年审稿专家,《磁共振成像杂志》等杂志审稿专家。曾2次留学德国。研究方向为分子及功能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主持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Radiology》、《Neuroradiology》、《MolecularImaging》、《磁共振成像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余篇。
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区域内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撕裂样、烧灼样疼痛,疼痛持续数秒钟或更久,面颊、唇部及牙龈等部位触发点的刺激或是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咀嚼动作等可诱发疼痛。从神经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疼痛的机制具有异质性,可发生在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磁共振3D-TOF联合3D-FIESTA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根部可存在血管压迫征象[1],而外科手术也可发现责任血管,血管减压术使部分患者疼痛得以缓解的事实进一步支持外周机制。但必须承认,不少的一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未见到责任血管,并且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术后疼痛复发的患者不在少数。因此,三叉神经痛疼痛的产生及维持不能仅仅用外周机制即责任血管的压迫来解释,因此探索中枢神经系统在其疼痛处理过程中的参与甚至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自年5月至年1月临床诊断为右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19例(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55.00岁;女性12例,平均年龄50.41岁)作为病例组,其病程在2周至10年间,见表1;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22例(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53.86岁;女性15例,平均年龄51.93岁)作为对照组。检查前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组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2)右侧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症状;(3)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右利手;(4)MRI排除桥小脑角区占位、多发性硬化等导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5)MRI检查前均未进行神经血管减压术;(6)临床体征提示无感觉迟钝或过敏。
1.2临床资料
采用0~10分的口述评分法(verbalratingscale,VRS)(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记录患者对自身疼痛程度的评分,并记录其疼痛的时间跨度即病程,见表1。
1.3MRI检查
所有病例及对照的扫描均在GE公司3.0TeslaMR上进行。采用32通道头线圈。扫描序列为3DBRAVO-T1加权成像,其参数设置如下:TR=8.2ms,TE=3.2ms,TI反转角12。,视野大小=mm,层,体素大小1mm×1mm×1mm。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的预处理均运用统计参数图(SPM8,Well鐧界櫆椋庤繖涓梾涓嶈兘澶熷悆浠涔堜笢瑗?鐧界櫆椋庢庝箞閫氳繃鐧芥枒棰滆壊纭瘖